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924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性

【答案】“理性”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行为的“迂曲”推延报偿的直接获取,换取更长远的满足,在现有手段与未来目的之间建立起符号化的关联,即可以得出某种“理论”或“模式”,并借此指引行动。

2. 哈贝马斯

【答案】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3. 脱域机制

【答案】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4. 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二、简答题

5. 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涂尔干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

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涂尔干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中被坚持和传续。

④振作性。宗教说教可以唤起特有的直接而又神秘、热烈而又郑重的宗教氛围,社会成员于其中可产生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

(3)涂尔干最重视的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这与他把社会团结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是一致的。宗教在新的群体经验中,将产生其它文化形式或社会活动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团结社会成员、稳定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4)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包含一些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也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由于他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结果是否定了宗教中的神,却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结果模糊了神圣宗教与社会现实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作宗教,导引出宗教永不消亡的结论。

6. 齐美尔是如何探讨与分析“社会互动的距离”的?

【答案】齐美尔对“社会互动距离”的探讨与分析

(1)齐美尔认为,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他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2)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7. 简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特色。

【答案】(1)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注了三个主要问题:

①韦伯所关注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韦伯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以获利为至善,赋有一种伦理

的色彩。这种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所特有。韦伯并不认为“纯粹的获利”就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指出在所有社会中,获利的贪婪都普遍存在,但是以获利为至善却未曾出现过。韦伯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后者只是“前资本主义精神”。

②韦伯所关注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新教伦理和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韦伯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派的教义。新教革命本是由路德在德国的维登堡发动,但是实际上在新教的传播中,后起的加尔文教派却远比路德宗扩展得更为广泛。

③韦伯所关注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为什么加尔文的教义会成为新教伦理的主流伦理。

(3)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

①表现在劳动者身上。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如垄断权、法律特权和高利贷等手段来追求经济的成功,他们在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均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卓越的行动能力,在顾客和工人中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

(4)分析方法的社会学特色:

①对“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韦伯并没有用属种差的方法给出一个公式化的定义,他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引用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具体的历史的说明。富兰克林告诫人们: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经济上要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要节俭诚实,与人为善等。这些虽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全部,但却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韦伯首先反对“对利润最大限度的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的理论解释。实际上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对金钱的贪欲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抑制和缓解了人们的贪欲和对财富的非理性追求,而且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往往成为理性资本主义出现的障碍。

③韦伯特别强调了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a. 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b. 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这两个因素又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密切相关,于是韦伯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集中力量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

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又是如何被一步步确立并为公众所接受并内化的,最后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