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

【答案】后现代主义原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理论倾向。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庸俗性三个向度。

2. 文化社会学

【答案】文化社会学是指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的分析,是齐美尔提出来的,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即文化悲剧。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区分。两种区分是:①主观文化,即“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②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3. 阶级社会

【答案】阶级社会是指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贝克认为,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一风险社会,它取代了古典工业社会。在马克思或韦伯最宽泛的意义上,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社会生产的财富是如何以不平等的但又“合法的”方式实行分配的。而今,这种观点被新的风险社会的范式所代替。

4. 福柯

【答案】米歇尔•福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其主要观点有:

①权力谱系学。揭示了隐蔽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它在无数的点上被运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来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抓住或分享的东西。权力是分散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无主体性的和生产性的,它构建了个体的躯体和认同。得出的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

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

②规训社会秩序。福柯在其有关性、监狱、疯病和人类科学的论述中揭示了一种规训社会秩序。在一个规训的社会中,秩序不是通过法律、政府的强制性体制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或者规训技巧和话语来维持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韦伯“理解的社会学”。

【答案】(1)韦伯“理解的社会学”的含义

韦伯的社会学称为“理解的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意义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既然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学则无异于方枘圆凿,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3)理解

从确定性角度看,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二:

①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理性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确定性,正如韦伯所言“当某人在推理或论证中应用2X2—4或应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或者当某人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地推出一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白的理解”。

②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如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这种方法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这种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4)分类

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成两类:

①第一类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对语言、行动、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以及对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理解都属于这一类。

②第二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释性理解则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5)局限性

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

①韦伯认为,任何解释都试图获得清晰性和确定性,但无论这种解释多么清楚和确定,它终

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对社会行动的解释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②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韦伯的这种努力与狄尔泰、李凯尔特等人在社会历史领域拒绝因果分析的倾向在方法论上是迥异的。

6. 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答案】(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因为二人群体是包含着无数更为复杂的群体的体制、胚芽和素材,而且二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两个成员是多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唯一条件。在由二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每个人都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就变为三人群体。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成员,但群体的性质、结构与二人群体相比,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出现了另一种独立的社会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也出现了;

②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二人群体了;

③有可能在群体中创造出新的权力结构;

④即使三个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以彻底的民主方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仍然有可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群体的名义,对少数派施加压力。

(4)从整体上看,齐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①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在小群体或小规模的社会里,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小规模群体或社会中,群体从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在今天规模巨大的社会里,个人往住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控制或影响个人,这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得到了扩展。

②齐美尔认为,大群体会产生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由全社会来公开、平等、民主地讨论一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心理往往占了上风,一些极为简单、荒谬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可能因此进入一个非理性冲动的状态。

7. 简要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1)理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是科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