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沟通理性
【答案】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和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的。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2. “基本控制的三重体系”
【答案】埃利亚斯“提出基本控制的三重体系”,借以说明知识与长期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与衡量一个社会所达到的发展阶段。
①对非人力量及事件(自然力)行使控制的能力——大致等于技术发展;
②对人际关系及事件(社会力)行使控制的能力;
③对作为个人的自己(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行使控制的能力。
这三种控制是彼此依赖地发展的,但它们并不存在平行发展的必然性。比如悖谬的是,第①种能力的发展时常会有碍于第②、③种能力的发展,甚至有时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3. 传统型统治
【答案】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韦伯勾画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4. 个人魅力型统治
【答案】个人魅力型统治是指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统
治类型。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个人魅力型统治或权威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而出现。这种权威的性质一般是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的秩序。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艾利亚斯的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的视角?
【答案】(1)埃利亚斯认为,文明的进程下最基本、最普遍的结构过程是劳动(或者更广义上的社会功能)分工的曰益增长。与此同时,社会网络的复杂性上升,人际之间相互依赖的链条加长,对个人的压力加强,从而需要更多的控制与预见,从自发的、即刻的冲动到长期稳定的自我控制。这种融合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的视角是埃利亚斯一生的思考途径。
(2)埃利亚斯在以下两个方面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
①国家对暴力更有效的垄断所形成的更均衡的社会控制机制;
②个人人格中形成的更均衡的自我控制机制。
心理生成的这种转化势必通过落实在成人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上而完成文明的进程的个体重复。埃利亚斯借此融通了历史与现时、社会与个体的视角。他认为,在个体心理生成的过程之中造成了许多心理疾病。真正表现出来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隐蔽性的。整个社会的危险是少了,但也逐渐失去了令人兴奋、动情、愉悦的因素。曰常生活中所丧失的东西,通过梦、书籍、艺术、体育运动等创造得到了替代性的重新体现。
(3)小结:埃利亚斯在探讨心理生成时虽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许多启发,但他反对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作出截然区分,反对简单地诉诸抑制机制。他认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分野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墙只是不断増厚而已。在更为简单(但绝非粗糙或缺乏社会型塑作用)的社会当中,基本的冲动与人的意识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渗透和沟通。而文明化这一概念的关键即在于:它是个体不断趋向于以自己与他人的社会生活为取向,趋于稳定和均衡的自我调控,以使每一个参与其间的人乃至整个人群可以増进生活当中的愉悦及生活质量,从而使每一个甘心自我调控的人本身更有保障获得愉悦与幸福。
6. 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案】(1)“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是指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2)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7. 简要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1)理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是科尔曼。
(2)理论出发点
科尔曼的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①他运用的是个体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
②他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的概念去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3)理论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②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自帕森斯以后对社会系统实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科尔曼注重法人行动研究,从而为理解与解释社会基本事实、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互动整合,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③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均衡分析与理性选择模型,并将其扩展到社会行动领域,同时在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精确性和解释能力。
(3)理论局限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完全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的特征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科尔曼将理性的概念如何泛化、扩展,行为者具有充分的计算能力这一点是没变的。即行动是通过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计算实现的。理性人虽然处于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中,但这些都可以以理性的形式计算和利用,人具有完全理性,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社会行动告诉我们以上这些是不可能的。理性行动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实现的短期结果。
②一切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问题
理性不可能是完全理性,所有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是理性行为。合理性是理性理论的基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