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636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平衡

【答案】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等,彼此正好相抵的状态。理论上看,财政平衡是最好的一种财政状况,因为财政平衡既无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时产生的资金浪费,也无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产生的赤字或政府公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这是很难达到的一种状态。实践中,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在判定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的财政是否平衡的时候,通常不把债务收入统计在收入范围之内,与此对应,也不把债务的还本支出统计在支出范围之内。按照这种统计日径,财政实现平衡是相对的,财政不平衡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财政收支大致相等视作财政实现了平衡。

2. 彼德原理

【答案】彼德原理是指关于经济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德于1960年首次公开发表,1969年在《彼德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彼德原理的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 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3. 巨物

【答案】巨物是指不断膨胀的公共行政机构,其是对科层制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权力扩张和公共预算最大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的形象化描述。传统官僚主义体制对专门技术的崇拜和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导致了政府的无休止扩大。部门与部门重叠,机构与机构交叉,最后形成官僚主义的大迷宫。官僚制度功能失调和政府公共开支的几乎无限制地增长是这种恶果的具体表现。

4. 效率示标

【答案】效率示标是指生产、管理活动中效率水平的规范化显示,是效率测定的基本元素。效率示标是效率信息收集的基本依据,一般的效率示标包括单位成本、平均个案处理时间、反应速度等。由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存在着多样性,效率示标还要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设计。

5. 机关

【答案】机关是指行政系统处理自身事务的部门、固定机构,及其所在处所、办公地点。广义的机关概念一般等同于行政组织、政府部门,狭义的机关概念是指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或设施。行政管理中的机关部分,其核心功能在于:作为行政组织的关键部位和枢纽,为组织目标的有效达成起到发动机的作用,发动、控制以及综合管理组织全体的运行,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组织、环境、条件等的保障。

6.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案】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其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就可直接产生调节作用。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

①税收的自动变化。在经济扩张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收入增加,政府税收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因而具有抑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下降,税收相应减少,可缓解经济紧缩。所以,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税收随着经济周期自动反方向发挥其调节作用。

②政府的转移支付。同税收一样,政府的转移支付有助于收入的稳定和社会消费需求的稳定。在经济萧条阶段,随着失业的增加,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反之,在经济扩张阶段政府的这种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

7. 重新管制

【答案】重新管制是指里根政府在放松管制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必需监管的领域进行的监管调整活动。重新管制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监管领域是放松经济性监管并加强社会性监管,表现为在不干扰市场经济自由调节机制的前提下,对特定产业进行质量、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监管。例如成立了联邦航空安全局,负责依法监督和管理各航空公司的飞行安全,而不再从事票价控制、航线分配和市场进人管制。在国家层面上则体现为对议会、总统、监管机构权力的重新调整,主要是加强了总统对监管过程的管理。重新管制的实质是政府开放了所有这些敏感的、“战略性的制高点”,并在开放市场的基础上探索行政管理的新经验。

8. 政党分赃制

【答案】政党分赃制,又称政党分肥制,是指政党在选举获胜以后,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体制。政党分赃制的目的在于对本党干部做出贡献的赏赐,促进党务人员为政党服务。而且政党通过让本党主要领导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了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机关的目的; 在政党执政期间,可以极大地加强本党的各方面实力,巩固政党的合法统治地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在于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因此造成用人不当,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费严重,官吏贪污舞弊,党派倾轧,政争激烈。

9. 公共政策能力

【答案】公共政策能力是指一个政府的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与微观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政策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的首要着力点。在现有发展阶段上,我国政府的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与微观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正确地制定宏观公共政策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其涉及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准。

10.后华盛顿共识

【答案】后华盛顿共识是指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在对“华盛顿共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强调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的政策主张。1998年1月,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在芬兰赫尔辛基的联合国大学发表了荣誉性的年度讲演时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自由化应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私有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对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必须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

②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自由化。如果不建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贸易自由化的好处。私人垄断而无竞争对手,效率同样不高,也不会有创新。

③政府有责任维护市场发展。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行动使市场运行的更好,纠正市场的失效。

④政府有必要应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实现发展和改造社会的日标。发展和改造社会的目标包括提高生活水平,实现持续发展,均衡发展,民主发展,使所有社会集团都分享发展的结果。

二、简述题

11.简述行政责任的追究程序

【答案】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在行政责任确定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对损害性行政行为的责任主题予以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惩处,并根据情况使之承担赔偿的制度,包含了一些基本问题:

(1)主体和程序性问题

追究行政责任的主体与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相一致,在西方国家顺序为议会、法院(普通法院或行政法院)、国家检察机关、政府自身和公民。其追究的程序一般表现为调查、受理、起诉以及相应的议案、判决和决定,而公民依法对行政责任的追究和法院依法对行政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

①公民依法对行政责任的追究。申诉,公民就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官员的不当行政行为对自身的侵害而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追究行为; 上诉,公民在受到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在内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侵害时,特定向法院提出的追究行为。

②法院依法对行政责任的追究。法院采用民诉法和普通法中基本一致的程序规定处理国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