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1)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特点:

①服装业的出口地区集聚程度远比纺织工业低;

②我国在服装生产方面的出口优势更为明显;

③墨西哥正迅速成为全球第四大服装出口国;

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服装业出口中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而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正在提高;

⑤除美国外,包括意大利在内,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服装出口中的比重都在下降。

(2)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影响因素

①需求

需求是纺织服装业在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和区位选择等方面表现出地域差异的基础性因素。 ②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决定需求档次和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国、各地区的个人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国内需求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球不同地域的纺织服装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形式、产品档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个性化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这也促进了纺织服装产品营销方式的变革。

③产品营销方式

经过“零售业革命”后,多样化的零售模式在服装销售中相互竞争,而专卖店在服务于特殊消费群体方面更表现出突出的优势。适应纺织服装业日益明显的“消费者驱动”的特征,便捷的销售渠道十分必要

④技术环境

各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也存在巨大差异。在发达国家,该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比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密集度比较高。因此,相对于纺织业,发展中国家在服装业、特别是普通服饰生产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表现明显,而在合成纤维等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部门优势不明显。

2.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

(2)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a. 对于欠发达区域

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一方面为他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或参照系;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他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

b. 对于发达区域

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不得不主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结果,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趋于活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竞争和利己成为各区域的基本行为准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波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这样,必然减弱前者的发展能力,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或相对萎缩又通过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这无论对发达区域,还是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3)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们在心理上的对立

发达区域的人会因经济收入高而看不起欠发达区域的人,而欠发达区域的人则会认为受到了发达区域的“剥削”,而发达区域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因而,有可能引起区域之间部分人的对立情绪。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在处理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环境污染、区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时,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公正立场,侵犯其他区域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区域都倾向于增大和保护本区域的利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无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了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向心力,地方的独立性增强。所有这些影响如果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斗争等交织在一起,就很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

3. 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案】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1)欧美学者的表述:

①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②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相关部分。

③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

④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2)我国学者的表述:

①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优化调控。

②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

③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3)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

②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土地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1)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 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如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且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种土地一般在市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很难找到,再加上这里地价昂贵,导致它们一般都布局在郊外地区; 另一些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等,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入回报较高,故一般位于城市区位。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