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金融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供给新论
【答案】虽然货币供给理论比那种将货币乘数看作常数的简单机械方法大为进步,但它仍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挑战,其方法被称为“新论”(New view)。新论的领导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托宾教授。新论的支持者认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界限模糊,他们采取将货币理论看成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分析方法,批评货币供给理论乘数方法所隐含的货币供给是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的观点,而认为货币供应是一个反映银行和其他经济单位行为变化的内生变量,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货币数量及其流通速度上,而是集中于所有资产的供求关系、报酬率及信用的可获得性等方面。
2. 贷款承诺
【答案】贷款承诺是中间业务的一种。在这种方式下,银行将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这是一种正式契约,对银行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承诺银行而言,贷款承诺为其提供了较高的盈利性。贷款承诺的类型有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对借款人而言,在支付承诺费以后,获得贷款承诺保证后,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灵活高效地使用资金,有了较大的灵活性。另外,借款人在需要时可通过贷款承诺获得一定的资金来源,提高了它的资信度,从而可以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贷款承诺的定价是指承诺佣金的确定,贷款承诺定价的核心是佣金费率的确定。
二、简答题
3. 国际通货膨胀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答案】国际通货膨胀通过以下五条传递途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第一,价格传递。即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传递。从短期看,国际价格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取决于一国的出口部门的权重;从长期看,由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或贸易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国际价格通过冲击全部贸易品,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第二,部门传递。在商品市场上,进口品若是中间产品,苏价格上涨将使采用进口品的生产部门成本上升,售价提高,带动了不采用进口品生产部门的商品价格上升。在劳动市场上,当出口部门的商品价格随世界市场的价格上升后,其利润增加,刺激该部门扩大生产,对劳动者的需求加大,因而提高了工资。通过收入的攀比,使得非出口部门的工资也随之上升,增加了非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导致非出口部门商品价格上涨。
第三,需求传递a 其他国家若存在过度需求,就会刺激本国出口部门的繁荣和出口量的上升,
经过外贸乘数的作用,使国内收入增加,需求扩大,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第四,货币传递。当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时,国外货币和资本流入国内,增加了国内货币量。但由于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因此,只有突如其来的货币流入才能将通货膨胀从他国输入到国内。
第五,预期传递。国际市场上工资和价格发生波动,会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影响,使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来,例如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后,人们预测国内价格也要上涨,这种预期反而引起了国内物价的上升。
4. 简述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答案】外汇储备,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所拥有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它是一国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清偿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国一定时期的外汇储备,是其国际收支净值的反映,若一国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大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增加;若一国的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小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逆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减少。
(1)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入手进行分析。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及“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可推断出基础货币
由此可见,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之一(A4), 它的变动将会影响到基础货币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影响到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2)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具体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对该国货币的汇率产生贬值的压力;则中央银行必须进入外汇市场卖出外币、买入本币,这就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根据①式,外汇储备量的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量的下降,再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后,该国的货币供给量会成倍数减少。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会使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
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也需要根据汇率变动情况和实际经济状况的变化随时准备入市干预,这也会影响到一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总量产生同方向的变动。
(3)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模式,即结售汇制度以及外汇指定银行结售外汇周转头寸限额,造成了我国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差额变动,被动地接受外汇市场上的超买或超卖,这样外汇储备就会像国内银行的准备金一样,对国内货币供应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原理表明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一般关系:
假定k 和D 不变,M (s )的增
减决定于R , 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答案】(1)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及时灵敏的反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对一国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国商品、劳务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反映一国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2)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其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一货币现象很难通过纯粹的货币数量关系予以表现,而只是通过货币和商品(含劳务)的相对数量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如果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商品少了,于是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如果货币少了,就意味着商品多了,于是过多商品追求过少货币的通货紧缩现象也就会随之产生。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可分离的数量关系的结晶。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多的货币来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必然会导致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相反,如果用过少的货币去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单位货币内含价值的增多和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产生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能科学地、准确地表现商品和货币之间价值变化的数量关系。因此,它也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主要标志。
②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并非一国货币总量的“多”和“少”,而是一国货币流量的“多”和“少”。
“货币量过多或过少,不是简单地看它的存量,而主要是看货币流量,看货币流量与商品(含劳务)流量的平衡
关系。”因为在一国的货币总量中,潜在的或沉淀的货币并不构成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并不能直接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一国物价水平只能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流通中的商品价格量的数量关系。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和商品供应不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流量相对不足和商品供应能力相对过剩,就会诱发物价水平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是货币流量和商品(含劳务)流量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物价水平能够较正确地判断一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际情况。
③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状态,但是,任何局部的短期的价格波动都不能作为评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依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货币现象,只能以物价总水平是否持续长期偏离正常状态作为评判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的下降,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相反,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上升时,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也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完全排斥的货币现象,即在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物价总水平只能呈单方面的偏离。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能在相对稳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则表明一国的通货相对稳定,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