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