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趋利避害。 精耕细作。 量力而行。 扬长避短。
R717是应用较广的中温中压制冷剂,它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 A、-29.8℃。 B、-40.8℃。 C、-33.4℃。 D、-45.4℃。
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 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 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