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问题:

[单选] 王老师在向学生讲授杜甫的诗歌《登高》时,发现很多学生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但仍然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学生时,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所要讲授的内容。基于这种情况,王老师遂开口道:"同学们,之前大家也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了,相信我们自己课外也有所涉猎,今天就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杜甫诗歌进行一次’你最喜爱的杜甫诗歌’大讨论,好不好?"听完王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问题:

[单选] 学习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朱自清的文笔、文风,又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其他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让学生去阅读欣赏,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就文风问题写一篇读后评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到的教学方法是()。

讨论法。练习法。谈话法。讲授法。

问题:

[单选] 在学习必修四戏剧作品《雷雨》时,于老师先安排大家观看了话剧《雷雨》,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即兴表演。于老师这是在运用什么教学法进行教学?()

导读法。情境法。综合法。谈话法。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问题:

[单选] 关于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不合理的一项是()。

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句章法。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的所想所思,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文章的主题以及结构。

问题:

[单选] 下面是四位老师与一位参赛准备不积极的学生的谈话,其中最恰当的一位是()。

教师甲:这次智力竞赛的时间很紧,你没有感到太劳累吧?不过,你气色还好,有几个同学都瘦了。你们都是立志要夺标的。你认为时间还来得及吗?。教师乙:你怎么回事!别人玩命地准备参赛,人也累瘦了,都觉得时间不够,你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你不想参赛了吗?。教师丙:林××,你表现很不错,不像某些人一点都不积极上进,天天大把的时间就知道吃喝玩乐,你一定要好好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哦!。教师丁:×××,你是不是对这次比赛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如果你感到太吃力,就不要勉强自己,就让你同桌去吧,你俩平时的成绩也不相上下,相信他也是可以为咱们争光的。。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必修(4)苏轼词两首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提问,阅读并回答问题。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一蓑烟雨任平生。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阅读以上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教师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感受,得到人生启示。教师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教师设计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1.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试着对比作者自身,说说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呢?3.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六一居士传》一课时,在讲述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时设计的三个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这三个提问是启发性提问的最典型代表。这三个提问呈阶梯式出现,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这一整个启发性提问的设置不但使学生的提问得到了合理的解答,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拓展。第三个提问在上两个提问的启发下,学生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任何人都想要逃避的束缚",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问题:

[单选]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请学生默读感知诗歌。这时,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面露尴尬之色。该教师的下列反应中,最恰当的是()。

这位同学唱得真好听,不如请你为我们大声唱一遍吧!。谁都有不由自主的时候,请同学们安静,继续默读课文。。这位同学唱得真好,他把美妙的歌声送给我们,不如我们也还他以读书声如何?咱们一起齐读一下课文。。这首歌跟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学习一下。。

问题:

[单选]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这则板书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课文要点。这则板书围绕讲话这个话题展开,提纲挈领,抓住了文眼。板书突出了马克思空前绝后的两个伟大贡献。这是一则语言锤炼式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