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压抑

【答案】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金融压抑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ddmion)提出的一种理论,揭示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政府当局对金融得过分干预,严格管制[人为压制)利率和汇率,使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以至不能充分动员国内储蓄资源而过分依赖外资,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抵制通货膨胀,从而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反过来又进一步采取金融压抑措施,形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2. 市盈率

【答案】市盈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每股税后利润。这一比率便于人们权衡购买股票的成本收益,是人们做出股票投资决策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市盈率还可以反映股票投机价值或作为新股发行的初始价格的参照。但在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预知当年利润,以及难以仅凭市盈率划分投资与投机等。

二、简答题

3. 简述金融深化的正负效应。

【答案】金融深化即解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以便改善货币供给与资金供给,发挥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论关于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放开利率;鼓励银行竞争;扩大对效率高的小经济单位的放款;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步;金融改革与外贸改革同步。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

(1)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①收入效应。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双重的. 即:由于货币行业服务对国民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而产生的正效应;以及由于货币供应需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从而减少可用于国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而产生的负效应。金融深化所导致的收入效应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②储蓄效应。储蓄效应表现在两方而:一是金融深化引起实际国民收入增加,社会储蓄总额也将按一定比例増加;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货帀的实际收益率,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储蓄倾向增强。

③投资效应。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储蓄效应增加了投资总额;二是金融深化提高了投资的效率。

④就业效应。由于货币实际收益率的上升导致了投资者资金成本的提高,因此投资者倾向于

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替代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以节约资本的使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得以提高。

⑤稳定效应。通过采取适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改善国内储蓄流量和国际收支状况,就使得经济对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国际援助等方面的波动可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由于金融自由化导致储蓄增加,有利于改善财政收支,减少财政对通货膨胀政策的过度依赖,从而使稳定的货币政策成为可能。

⑥减少因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

(2)金融深化的负效应分析

①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深化将把银行体系置于广阔的市场风险之中:首先,金融深化使短期金融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公司债券与股票市场利率)、国际业务汇率都随市场供求而变动,增加了金融业务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次,金融深化为企业开辟了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银行间的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从而使银行利润下降(若银行储备金中的一部分来自利润,就会减少银行应付呆账、坏账贷款的储备金,削弱银行战胜金融危机的能力;若银行欲获取短期内的最大化利润,就会助长银行的非生产性和潜在不稳定性的投机行为,把银行置于破产倒闭的危险之中);再次,金融深化往往使实际利率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当利率上升时,所有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下降,低风险项目可能不获利,激励效应会引致公司转而追求更具风险的项目。因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更多有关拟建项目的信息,若银行把利率作为审查标尺,又无完善的对借贷人行为的监督机制,则可能使银行因可贷资金的过度供给而产生恶性风险。

②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未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的情况下急于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从而提高了实际利率。一方面,政府为避免财政赤字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往往以高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在国内大量举债,这势必增加政府负债的融资成本;另一方而,政府为推动经济起飞而大量从国外融资,为国内经济运行注入资金,但因微观经济活力不足、投资收益率低下,因而难以征收足够的税收来弥补政府赤字、偿还债务。债务高利率的累积效应将使债务与其GNP 的比例上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从而引发债务危机。

③经济滞胀。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实践表明:金融深化可能导致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可能导致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提高,银行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减少了拉动投资的社会总需求;其次,高利率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降低了投资收益率,甚至使企业无利可图或亏损,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投资动力;再次,短期外国资本流入和追求高利润常导致更多的消费信用等。所有这些,加上政府为控制赤字而减少支出所产生的投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会大规模收缩经济,使经济出现停滞和衰退。

④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金融深化使国内存款利率高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而其间的利差往往不能通过国内货币的预期贬值而抵消;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通常较高,国内企业能从国外大量融资;政府为扩张经济而大量吸引外资,因此过早地放松或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限制。

这些,都会导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破坏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基数的能力,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一旦抑制经济过热,又会引起资本大量流出,导致经济迅速衰退。

4. 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质上是什么汇率制度?有何特点?它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一种典型的货币局制度。我国香港地区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货币局,货币发行的职能是由三家商业银行承担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银集团)。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缴纳保证金,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 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也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各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1)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发钞银行换取负债证明书时,无论是白银、银元以及实行联系汇率汇率后规定必须用的美元,都必须是足值的。这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点,实行联系汇率制则依然沿袭。

②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若要换回美元则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相同比例的港元与外汇基金兑换。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

③香港联系汇率制拥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个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若香港出现国际收支盈余,则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从而引起物价上升、利率下降,这将导致贸易收支恶化、资本流出増加,最终使国际收支盈余减少直至其恢复均衡。若出现赤字,则反之;另一个是套利机制。当美元对港元的汇率大于7.8时,发钞银行会用负债证明书和港元

去兑换美元,从中换取利差。同理,美元对港元的汇率低于一定幅度时,发钞银行就会增发港元。

(2)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汇率制限制了港元利率调节经济的功能。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把利率政策的制定权交给了美联储。为了维持USD1=HKD8这一联系汇率,当美联储提高(降低)利率水平时,香港也必须紧随其后提高(降低)港元的利率水平,其结果是香港金融当局利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

②为维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性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自动调节机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在短期内遇到对港元的投机时,香港金融管理局通常采取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来维持港元的稳定。惯常的做法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回笼港元现金,降低银行体系中港元的流动性,引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来维护港元汇率并打击投机商。在提高利率维护联系汇率制的同时,高企的利率也损害了香港三大支柱产业——地产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从而引发了1997年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困难。

③信心危机是对联系汇率制最为严峻的考验。联系汇率制本身即是1983年那场严重的信心危机的产物,其经受冲击的耐力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一旦香港出现金融危机或其他原因引发的信心危机,人们纷纷将港元兑换外币,加之国际游资联手投机港元,1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