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大学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票据发行设施

【答案】票据发行设施又称票据发行便利或票据发行融资安排,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融资承诺的创新工具,根据这种承诺,借款人可用自己的名义发行短期票据来筹措中期资金,由银行承诺购买借款人发行的任何票据或提供备用信贷。票据发行设施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新创新工具之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爆发以后,票据发行设施的发展十分迅速。票据发行设施所发行的票据面额较大,一般为10万美元。由于面额较大,不便于推销,近年来面额趋小,最小面额为1万美元,使用的货币单位主要是美元,也有欧洲货币单位和新加坡元。如借款人是银行,发行的票据通常是短期的定期存单;如借款人是工商企业,发行通常是采用本票的形式。

2. 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答案】由于某些原因,商业银行有时会出现暂时的支付困难。此时,商业银行会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应付这种情况,借入的这部分资金称为借入准备金。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不欢迎商业银行直接向其借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取得较多准备金时,首先要归还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而不是使用这些准备金发放贷款。因此存款创造将较少地依赖于总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而更多地

依赖非借入准备金,或称自有准备金。在数量上,它等于总准备金减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货币的储藏手段?

【答案】(1)货币的职能之一。当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储藏起来,就执行储藏手段职能。一般有储存金银、储存纸制货币和持有银行存款等方式。

(2)商品交换初期,货币储藏目的是用储存货币形式来保存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生产者一定能在需要时卖掉产品,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连续进行,不致因经济波动而中断,就必须进行货币积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被视为绝对财富的象征,促使人们为追求更多财富而储藏货币。

(3)在足值货币流通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商品交易所需货币,其交换价值低于自身价值,多余货币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价值储藏。反之,当流通中货币少于所需货币,储藏货币又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这一机制只能在储藏量充足时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到了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符号,货币储藏时并未退出流通领域,不能起到调节流通功能。

4. 如何全面理解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所必须具备的理想条件?

【答案】金融市场具有调剂资金余缺、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降低成本等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能否正常发挥,还取决于市场本身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要使得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金融交易的工具丰富,交易形式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上众多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的资金,发挥金融市场积累和融通资金的功能。

第二,大量的资金需求与供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十分活跃,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资金需求和供给,这是建立金融市场并能有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投资者对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源源不断,则支撑了金融市场的壮大。

第三,市场管理合理,货币当局能够适应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运用适当的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的运营。这也是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市场的主体,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灵活而有效的金融

服务,沟通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从而赋予金融市场活力,创造金融市场效率。

第五,健全的金融立法。在金融市场中,有了健全的立法,并且交易双方都能遵守法规,才能保障交易双方的正当权益,维护竞争的基本规则,保证金融工具的信用,使交易相对自由。

第六,市场交易主体理性。只有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具有充分的利益约束,能够理性地决定自己的交易行为,才能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的供求变化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定,从而使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和调节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

5. 简述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答案】外汇储备,一般是指一国政府所拥有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它是一国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清偿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国一定时期的外汇储备,是其国际收支净值的反映,若一国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大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增加;若一国的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小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收支则表现为逆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减少。

(1)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入手进行分析。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表: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及“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可推断出基础货币

由此可见,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之一(A4), 它的变动将会影响到基础货币量,

并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影响到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2)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具体分析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对该国货币的汇率产生贬值的压力;则中央银行必须进入外汇市场卖出外币、买入本币,这就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根据①式,外汇储备量的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量的下降,再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后,该国的货币供给量会成倍数减少。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会使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

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也需要根据汇率变动情况和实际经济状况的变化随时准备入市干预,这也会影响到一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总量产生同方向的变动。

(3)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模式,即结售汇制度以及外汇指定银行结售外汇周转头寸限额,造成了我国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差额变动,被动地接受外汇市场上的超买或超卖,这样外汇储备就会像国内银行的准备金一样,对国内货币供应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原理表明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一般关系:假定k 和D 不变,M (s )的增减决定于R , 因而外汇储备变动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6. 什么叫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一、二、三阶段?

【答案】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上升率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増加有效需求。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通货膨胀效应理论中的“促进论”的。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些国家通货膨胀也同时上升,弗里德曼提出适应性预期理论和“自然失业率”概念,此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支持“中性论”。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被弗里德曼定义为长期内向上倾斜的曲线,他认为高度的和变化的通货膨胀,可能也提高自然失业率,此时曲线则支持“促退论”。

7. 试述货币的类型及通货与货币的区别。

【答案】(1)货币是起到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统一。(2)货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①按照货币的形式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后三者又被称为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实物货币不易分割、保存和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是指用金属充当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其中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最适合充当货币。

纸制货币是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历史上的纸制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现代的纸制货币严格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银行券”;另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力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纸币' 目前一般流通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