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儿童心理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中心言语

【答案】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时期在外部言语发展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特殊的言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与成人的简单语法相似,但多以单一事项为主,不以提供信息、提出问题或交往为目的,常常忽略他人反应和意见。

二、简答题

2. 如何看待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案】在婴儿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且变化最为缓慢的。但伴随着婴儿的发展,气质本身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气质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婴儿期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也就是说,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导致婴儿的气质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1)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在婴儿第一年里其气质稳定性呈一个连续增长的模式,有很多研究者综合采用几种评定法(包括问卷、访谈等)研究证实,婴儿气质确具一定的稳定性。研究者在控制得更为严格的情景下进行观察并加以实验测量。结果还是发现存在一种日益増长的稳定性,并且发现这些差异均不受出生环境的影响。

由于婴儿气质所具有的稳定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认识气质的看法。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类型的气质都是可以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作用和帮助的,关键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让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找到适合其气质类型发展的人生轨迹。

(2)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

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一些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包含后天教养)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由于社会性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刻的影响,婴儿气质大都会发生一定、甚至较大的变化。

由于气质的可塑性,即可变性,父母或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对己孩子的气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发现孩子所处的环境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气质类型产生冲突时应该及时发现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样才是理性的对待婴儿的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态度。

3.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完成的。

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

观察法的优点:①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缺点:①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②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知的;③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①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访谈对象,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②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访谈法的优点: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效率。缺点: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②费时费力;③所得资料不易量化;④访谈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用经过严格设计的、具有固定结构的问卷对被试群体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的特点:①问卷结构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③所得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问卷法的优点:①内容客观统一;②结果处理分析方便;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④匿名性强,能够获得被试较为真实的回答。缺点:①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②被试的回答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②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缺点:①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②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③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三、论述题

4.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请问:

(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该实验程序是陌生情境法。陌生人情境程序是将婴儿与其母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特定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将依恋分为:

①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与母亲独自相处时,他们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她们接触,以结束这种分离忧伤;

②矛盾依恋,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当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他们表现出矛盾心理,对母亲曾经离开感到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③躲避依恋,大约20%的婴儿,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据此可以得出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例如,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紧密的接触。此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情感较少,他们较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