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各是什么? 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答案】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上的自我中心状态是认知活动的特点或特有现象。他强调,自我中心状态是自发产生的思维原始适应,它缺乏理智上的相对性和任何理性的参照体系,是儿童所具有的一切前批判、前客观的认识态度的总和,而自我中心言语恰好就是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表现。
(2)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伴随产物,除了是一种表述手段和解除紧张的手段外,它在特定意义上很快就成为了儿童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据此,维果斯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①言语作为儿童与成人社交的工具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②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
③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
从上述比较可知,皮亚杰尽管在一定意义上认识到了环境和教育等社会因素对思维和言语发展的影响,但是始终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化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即偏向于生物性的因素;而维果斯基始终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是思维及言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制约因素,强调了思维和言语的社会性。
3. 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案】(1)婴幼儿的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
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H 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三、论述题
4.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请问:
(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该实验程序是陌生情境法。陌生人情境程序是将婴儿与其母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特定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将依恋分为:
①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与母亲独自相处时,他们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她们接触,以结束这种分离忧伤;
②矛盾依恋,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当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他们表现出矛盾心理,对母亲曾经离开感到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③躲避依恋,大约20%的婴儿,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据此可以得出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例如,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紧密的接触。此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情感较少,他们较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