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22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评析资产阶级的民族观。
【答案】从本质上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以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核心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所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主张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立地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其目的是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合理性与进步性的一面。但是,由于受狭隘的阶级本性所决定,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即使在这一时期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甚至反动的一面。 资本主义反动的民族观主要是:
(1)民族优劣的观点。为了适应对外侵略和掠夺的需要,资产阶级把世界上的民族人为地分成“优等”和“劣等”,认为“优等”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天生就有权去统治、奴役和压迫“劣等”民族。
(2)民族至上的观点。资产阶级极力抹煞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认为民族是一个超阶级的稳定共同体,其中所有成员的利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资产阶级之所以宣扬这种观点,目的在于利用民族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以资产阶级的一己私利冒充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从而把自己粉饰为民族领袖,装扮成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打着民族利益的旗号,欺骗本民族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去为它奴役和压迫其他民族的扩张政策和侵略行径充当工具。
(3)民族投降的观点。一方面,它冒充民族利益的代表,把本民族,实际上是它自身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为了谋求这种利益不惜牺牲本民族劳动群众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当遇到强大外来民族的入侵,或本民族人民在斗争中日益觉悟并显示出强大的革命力量,从而对其统治地位构成威胁时,资产阶级就会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外来的民族侵略者,甘当其走狗和附庸,并勾结和借助外来反动势力,去镇压和扑灭本民族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
按照这种利己主义的民族观失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必然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限制、歧视、掠夺、摧残那些落后和弱小民族,奉行一种民族压迫的基本政策。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它表现为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和强制性民族同化; 在对外关系上,则表现为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2. 政治统治的特征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由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这种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方式和互动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活动,是使得这些力量和成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因此,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3.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儒、道、法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由孔丘所创立、孟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其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两书。儒家的政治学说,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方面:
①首先是坚持“为国以礼”(《先进》)的政治原则,这就是所谓的“礼治”。孔子的目的就是以周代的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其次,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德治”思想。孔子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并以此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2)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他反对孟子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主张以积极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他把慎到的“势”、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他对君主的统治术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许多思想早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1700多年。两千多年来,法家在我国社会虽然一直居于儒家之下,但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老了和庄了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无为而治”,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老子说过:“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由此可见,他的目标还是要达到“治”,具体而言,就是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一种补充性手段,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统治,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与儒法思想一道起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无为而治”主要被作为一种权术思想,成为统治者调节其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当代一些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
儒、法、道三家的治平之学,各有特点、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正是这三派思想交错运用、互为表里和互相补充的历史。
4. 政治权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答案】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利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
(1)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是指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集聚形成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具有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多重职能性等特性。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①客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的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它主要是指政治资源,但并不仅限于政治资源。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有:
a. 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
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首
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