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710政治学综合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政策措施及其社会作用。

【答案】福利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

(1)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

福利国家产生于20世纪30, 4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应付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结果。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爆发,极大地摧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各种矛盾急剧激化。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干预,寄希望于运用国家政权压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则采取了政府积极干预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建设公共工程,政府扩大就业,并且调节社会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方法为许多资本主义各国采用,从而形成了所谓“福利国家”。

(2)福利国家的政策措施

福利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主要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一些西欧高福利国家中,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享有各项经济社会福利与政治自由权利。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政策措施的采取和实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①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和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福利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措施,只是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和分配领域,并没有触动资本私有制。

②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支配地位,掌握和操纵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则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地位。

③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加深,福利国家日益表明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困境。

(3)福利国家的社会作用

虽然福利国家在性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在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宣扬高福利的社会权利待遇,制造了一种“平等、公平”的幻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2. 试述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

【答案】到17,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栓桔,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上了西欧社会发展的日程,这就给予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欧美一大批思想家如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鸡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问题和角度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保守、激进之分,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

(1)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2)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3)从所谓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

(4)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

中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维护了国家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又具有照顾少数民族特点的高度灵活性。它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具体说来,它的优越性包括以下几点: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保证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在本地区贯彻执行,又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自治权。这就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自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贯彻民族政策,我国不仅在经济上注重汉族人力资源和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倾向,用正确的力一法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从而维护和增强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按照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少数民族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而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广泛的自治权利。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更加增强了各民族人民的主人翁感。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好形式。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与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的正确结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广,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可以照顾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同时也可以通盘协调,广泛开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助与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只有各民族获得了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从而为民族融合铺平道路。

4. 国家职能与国家本质的关系及主要职能表现。

【答案】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国家职能与国家本质的关系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2)国家的主要职能表现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具体包括:

①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a. 对内职能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压迫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镇压他们的反抗,以维护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第二,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矛盾甚至利益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