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0政治学综合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运用政治社团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案】社区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单元,其成员基本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利益追求,他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政治组织,即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1)政治社团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

①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②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

③参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等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与活动;

④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政治社团的功能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

①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称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如作为一个中国共青团团员的人具有一种组织身份,据此他就可以获得与此身份有关的权利,如通过团组织向党政机关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参加团组织的政治性活动如政治学习等。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对政治社团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社团的规模、发展前途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共产主义在中国具有思想主导地位,共青团也因此而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使得它能为其成员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象征性功能,使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加入团组织,从而共青团便在中国得以发展壮大,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较大的作用。

②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如中国共青团反映了其成员的共产主义信仰。消费者协会则反映了“消费者主权”或者“消费者至上”的信念。美国由大资本家组成的商会则反映了美国资本家对美国自由企业制度的信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表明了政治社团的这种需要,即政治社团为了促进本组织成员的自身利益或实现某种主张,必须形成自己的理由。美国劳联一产联为了废除禁止组织工会的工作权利法而斗争时,它就打着美国工人的天然权利之类的意识形态旗号,从而使其政治活动具有一种道义上的合理性。 ③政治社团的沟通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政治官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为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这一功能对政治社团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社团要动员本社团成员,要使议员或政府官员等政府决策者信服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所能提供的情报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如此,对某些政治社团来说,这还可能是非

常重要的功能。如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上传下达,一方面把本社团成员的想法和利益要求上传给党和国家机关,另一方面又把党和国家机关的政策意图传达给本社团成员。

④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如美国反战集团被人用来结束美国参加的越南战争,生命权利集团被人用来禁止堕胎等。工具性功能也是政治社团必备的功能,因为政治社团的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和促进特定社会成员的特定利益要求。

⑤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政治社团的活动养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并且学习和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补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使其养成特定政治人格。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政治社团构造着不同的政治人格。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养成社会主义政治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学校。

(3)政治社团对社会政治生活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其主要表现包括:

①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我国,各政治社团如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这就使党和政府更加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普遍面临着如何为政清廉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政治社团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作为特定社会政治力量,凭借其与党和政府的密切关系,可以通过民主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 ③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 政治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充分体现了基层社区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2. 试述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答案】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在宗教由一种单纯的观念形态发展到分化出完整的教会组织之后,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又主要体现在教会与世俗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拜占庭帝国,国家和教会是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以致不叙述教会的历史,就不能叙述国家的历史。在俄国也是这样混为一体的,不过同拜占庭的情况相反,教会变成了国家的普通工具,变成了对内进行压迫和对外进行掠夺的工具”。这一方面说明教会与国家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同时又说明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总的来说,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

①“政教合一”是指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 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②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主要存在于人类历史的上古时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或代理人,总揽教权和政权; 上层统治集团包括大量的宗教上层人物,一般僧侣或祭司也兼管教务、政务; 宗教是维持统治的巨大支柱,重大政务往往以宗教形式作出决定,宗教上的考虑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

(2)二元竞争模式

①当社会分化出独立的教会组织和国家结构之后,宗教和国家在利益和价值上就出现了分歧和争夺,严格的政教合一模式就会被二元竟争模式所替代。二元竞争模式主要存在于欧洲的基督教社会,虽然其他的世界宗教也产生了能够与国家对立的或强或弱的独立机构,但只有基督教开创了作为宗教团体的教会形式,教会自称根据神授权来行使宗教权力,并有不受任何世俗权力支配的教士为之服务。

②冲突与合作构成了二元竟争模式的主要内容。

a. 从国家方面看,统治阶级自然要求宗教与社会的阶级结构相适合,与自己所维护的社会秩序相适应。因此,国家政权总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考虑和处理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一般来说,国家对宗教的态度往往是功利性的,即国家并不太关心宗教信仰的具体内容,而总是从宗教的政治态度和是否有利于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来考虑。国家担心掌握一定群众的宗教团体变成异己的或反社会的力量,因而采取各种手段消除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

b. 从宗教的角度看,教会作为独立的机构,也存在着自身的利益。教会与国家政权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将影响到宗教自身的整体利益,尤其是影响到教会上层权势者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因而宗教会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与国家政权进行争夺,并会对旨在改变社会结构的政治变革,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如西欧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正反映了宗教与世俗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状况。

(3)政教分离模式

①政教分离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模式。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这一政治主张,随着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和巩固,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它要求取消国教,所有的宗教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教会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

②但真正的政教分离只是法律上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宗教的痕迹,在宗教中也可以看到政治的影子。

(4)宗教政党模式

宗教政党是现代资本主义主义国家中宗教与政权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宗教政党首先是一种政党,它是某些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在政治上以夺取政权上台执政为目标。但宗教政党又具有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