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学校体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观法
【答案】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的一种常用直观方法。直观法具有示范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2. —般训练
【答案】一般训练是指根据未来专项运动的需要,先用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的方法手段,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进体型,初步掌握专项的运动技能、技能、为进行专项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大好多方面的基础。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体育学习的评价是指针对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对其学习进程、学习效果所作的一种评判,它既包括对学习进程的诊断判定,又包括对学习结果的评定。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水平,体育和保健知识,努力学习和进步程度,运动精神,体育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出勤等方面。
(2)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要求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应有所差异。
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重建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 课余体育锻炼应坚持哪些主要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贯彻?
【答案】(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指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要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贯彻自觉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明确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最终目的。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要尽可能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要启发学生把体育锻炼与个人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增强锻炼的自觉性。
加强指导、提高技能
学校要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
(2)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是指课余体育锻炼要坚持经常、不问断地进行,以保证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连续性,并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贯彻经常性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科学安排、加强计划
科学安排学生的生活作息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是能否持之以恒的关键之所在。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的短期和长远目标,坚定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
科学锻炼、提高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要劳逸结合,坚持健康第一。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课余体育锻炼要做到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以保证课余体育锻炼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
因人因时、适时调控
要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和身心状态,合理地选择锻炼的项目、负荷、方法和手段,并适时地做出调整。
统一要求、区别对待
要确定符合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使所有学生都参加到锻炼中来。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能够有条件针对个人特点,进行体育锻炼。
5. 简答用动负荷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答案】(1)构成因素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
负荷量
负荷量是指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刺激的数量特征,其指标可以用时间、次(组)数、总距离、总重量来衡量。
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是指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刺激的深度,可以用密度、速度、高度、远度、负重量难度等指标来衡量。
(2)相互关系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有一定的强度就有一定的量,反之,有一定量的练习就有一定的强度。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小强度的较大量;同样,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繁荣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较大强度。
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増加创造有利的条件。两者相铺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趋势。
6. 在学校体育科研中常见的科研方法是什么?
【答案】(1)获取文献资料与经验事实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
(2)资料与事实的加工整理方法. 教学法,逻辑法,横段科学的方法。
7.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案】(1)联系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课余体育是体育课堂教育的延伸,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2)区别
课余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相比,有如下特点:
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课余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课余体育的活动空间非常广阔,不受体育课堂的固定环境限制。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多变。
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学生在课余体育中,活动自选,发自内心,倾情投入,展现自我。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起到指导咨询的辅助性作用。
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是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必须开展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法定活动的强迫性质。课余体育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形式是属于学生自愿参与的乐趣性很强的自主性活动。。
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课余体育中的参与对象包括学生、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行政干部、团组织和少先队干部等,具有群众性。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努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课余体育是体育课堂教育的延伸,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课余体育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它不是体育课直接的延伸,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