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42表演艺术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燕乐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问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源》力主此说,杨荫浏先生也持此说; 第二种解释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宋代均持此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2. 京房六十律

【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3. 《唱论》

【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4. 右旋

【答案】右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右旋。所谓“右”,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右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以均为主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均开始,不动盘心即得黄钟之宫、黄钟之商

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右旋,依次得十二均之七调,总计八十四调。

5.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6. 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

【答案】商代音乐特点为:

(1)相传商的始祖契因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因而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巫文明特点。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男性为现。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

(2)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封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

7. 《海青拿天鹅》

【答案】《海青拿天鹅》是琵琶套曲,产生于元代,目前所见《海青拿天鹅》的最早谱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手抄本,华秋苹《琵琶谱》、李芳园《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均有此谱。乐曲共有18段,由引子和五部分组成,生动地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反映了蒙古人民的狩猎生活,具有风趣、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海青拿天鹅》不仅是一首标题性的琵琶乐曲,在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而且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弹琵琶曲,据此推断,我国琵琶艺术由横抱拨弹的外来形态向竖抱手弹的民族形态的演变,至迟在元代初年已经完成。由此,这首琵琶古曲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8. 《大夏》

【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二、选择题

9. 以下琴人中尤以擅弹《广陵散》著称的是( )。

A. 阮籍

B. 嵇康

C. 蔡邕

D. 孔子

【答案】B

【解析】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 《养生论》等千古名篇,并且擅长弹琴,尤以演奏《广陵散》出名。

10.《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 )。

A. 嵇康

B. 欧阳修

C. 孔子

D. 何天成

【答案】A

【解析】嵇康,廿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嵇康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主张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主张,成为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又一潮流。

11.世界上第一个创立了十二平均律学说的是( )。

A. 朱权

B. 朱载埔

C. 梅尔生

D. 巴赫

【答案】B

【解析】朱载堉对文艺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