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716中、西音乐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2.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九歌》

【答案】《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舞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共有11首歌曲:《东皇太一》(祭天神·迎神曲)、《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男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司人寿命之神)、《少司命》(祭司人子嗣之神)、《河伯》(祭黄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祀阵亡将士)、《礼魂》(送神曲)。从《九歌》的歌辞中可以看出,楚地祭祀作品和中原地区“三颂”庄重典雅的风格完全不同,而是表现出热烈奔放的浪漫气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九歌》句法参差错落,托体兮猗,已经具备歌舞艺术形态的特征,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篇章,标志着我国歌舞音乐的开端。

4.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

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5. 昆山腔

【答案】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又名昆腔、昆曲,由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所创,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人称“水磨腔”、“冷板曲”。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台。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剧本《浣纱记》,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舞台表演方面,昆腔吸收了宋元以来诸多曲种的精华,创造了当时最为完整的表演体系,从而由苏州、松江一带迅速流传到杭、嘉、湖地区,进而遍及全国各大城市,迎来了昆山腔剧种的黄金时代。清代中叶以后,昆腔逐渐衰落,其主导地位逐渐为梆子、皮黄两大声腔剧种所取代。

6. 李延年

【答案】李延年(?~约前90年之后),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音乐家,汉武帝时代乐府领导人,父母兄弟都以音乐为职业。李延年早年因犯法受腐刑,当了太监,后因“性知音、善歌舞”而得到汉武帝的宠受,被封为协律都尉,主管乐府。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延年善于歌唱,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着莫不感动”,还擅长作曲,作有《郊祀歌》十九章,即为武帝祭祀天地而制作的歌曲乐章,并将西域乐曲《摩诃兜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最早明确记载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西汉乐府形成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并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李延年的才华和卓越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李延年命运多外,最终全家被处死,成为封建时代音乐家不幸命运的缩影。

7.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

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8.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己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选择题

9. 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 )。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马致远

D. 白朴

【答案】B

【解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10.八十四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乐律学家最早提出的( )。

A. 何承天

B. 蔡元定

C. 苏祗婆

D. 万宝常、郑译

【答案】D

【解析】隋代音乐家郑译在苏祗婆“五旦七声三十五调”理论的启发下,也在琵琶上实验,认为“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和八十四调”。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运用“改弦移柱”的方法“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合八十四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