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42表演艺术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2. 京房六十律
【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3. 曾侯乙编钟
【答案】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该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1978年出土。全套编钟65件,其中雨钟45件,钮钟19件,搏钟1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之上。总重量2567公斤,最大的雨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2厘米,重2.4公斤。每个雨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总音域跨度为5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相同,中心音乐十二律齐备,可以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上共刻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铭文中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己经达到了相当的精密程度。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根据编钟中一件铜博上的铭文可以判断,该墓葬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初期墓葬。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5.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6.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7.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
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8. 皮黄腔
【答案】皮黄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起源瑚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并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 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清初,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皮黄腔。就音乐风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另外,西皮和二黄各有板式类别,主奏乐器胡琴又有不同的定弦法,对于不同音调色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近300年来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京剧则成为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二、选择题
9. 在昆山腔的发展中,( )对其唱腔进行了重要改革,使其“出乎三腔之上”
A. 顾坚
B. 梁辰鱼
C. 魏良辅
D. 汤显祖
【答案】C
【解析】魏良辅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10.曾侯乙墓葬出土的时间为( )。
A.1968年
B.1969年
C.1987年
D.1978年
【答案】D
【解析】1978年2月底,随县(今随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怀疑是一座大型古墓。3月10日,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成立。19日,谭维四连同两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完成现场清理后,发掘队利用起吊墓葬椁盖板。5月14日,木椁盖板完全显露出来,南坑、北坑皆东西横铺,东坑、南北向竖铺,面积2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