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意识流语篇的意识流动与连贯是倍受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指出意识流语篇倾向于大量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以此为基点,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Langacker (1993,1999等)提出的认知参照点模式以及视角、可及性、主观性等认知概念为主要理论依据,对意识流语篇的人称代词进行分析,以探究它的使用特点与认知动因,揭示其使用对于意识连贯所起的作用。作者首先建立了意识流语篇和普通语篇两个语料库,对两类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分布与使用加以对比。分析的重点在于主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对非主语代词也进行了对比分析。语料分析发现,意识流语篇中的第二和第三人称主语代词使用高于普通叙事语篇,其频率差分别为0.18%和0.38%。文章认为,代词这一使用特点与认知层面上的连贯表达有关,反映了意识流语篇的独特性:1) 第三人称代词具有认知参照点作用,这一高主观性表现与“视角合成”特点便于不同视角之间的合并与转换,在意识流语篇中常表现为丰富的自由间接形式,有助于意识的流动与连贯。2) 有些语篇环境下,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与Ariel (1990, 1994) 提出的可及性标示连续体以及Chafe (1994) 提出的“轻主语限制”相矛盾,这一冲突性使用表现了意识流动的连贯性,是作者紧跟篇中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表现。同时,大量、连续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也可为整个语篇提供连贯的话题链,对于意识流动的连贯性起到了导航作用。3) 第二人称代词you在意识流语篇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语篇分析显示,这一现象大概与意识流语篇的心理活动描写有关。心理活动时常会以“想象的对话”方式进行,“想象的对话”是以you展开的。语料分析也显示:意识流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I的使用频率也很高(1.50%),只是相对于普通语篇较少。文章认为由于所描写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思维风格,相应的意识流动方式有所不同。I的使用可以将心理世界更为直接的置于“台上”,便于展现较为不正常的意识流动方式。此外,对非主语代词的对比分析发现,意识流语篇的代词分布在总体上与非意识流语篇并无明显差别,只是对人称代词的使用相对集中。意识流语篇的人物指称形式是丰富变化的,本研究主要对自建语料库中出现的第三人称主语代词进行了分析,对于其他人称代词的使用以及意识流与非意识流语篇之间的相似表现并未做深入探究,语料的选择尚不够全面,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所在。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认知探讨能够对文学赏析、语篇教学等研究领域有所补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