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对多义视觉词“见”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关键词:一词多义;词义扩展;汉语感知动词“见”;体验哲学;隐喻和转喻

  摘要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Ullmann 1962: 159)。对多义词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于这种相互联系的机制,认知语言学强调身体和思维及词义的紧密联系,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源于我们在客观世界中的身体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的 (Lakoff 2004; Lakoff 1987; Johnson 1987; Gibbs 1994; Sweetser 2002)。这一观点得到了来自不同语料的论证,主要分为两大领域,一是涉及到人身体范畴的姿势动词,如van Oosten (1982),Lemmons (2002),Song(2002),Gibbs(1994),Newman(2002) 对英语、广东话、缅甸语和荷兰语等语言中姿势动词的跨语言研究。硕士论文中也有关于汉字“立”的词义延伸的研究(吴珊 2006)。另外一大领域是与之相对的涉及到抽象思维范畴的情感动词的研究,如Fehr and Russell (1984),Shaver et al (1987),Frijda et al (1995),Smith and Tkel-Sbal (1995),Smith and Smith (1995)等。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和意义是具有体验性的,是建立在人的感觉运动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之上的。因此感知词的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与以上两个领域的研究相比,这一方面却很少触及。有些文献和书籍对于视觉词包含“理解,见识”这一意义也有所提及,如Lakoff and Johnson (1980),但没有作系统研究。而对于来自汉语语料的视觉感知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更为有限。鉴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汉语视觉词的多义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来自词典的语料,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视觉词的意义进行归类分析和对比。文章以汉字“见”为个案研究,设置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汉字“见”的主要意义,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延伸机制是什么?(2)汉字“见”和单词see的意义和意义延伸有什么异同?(3) “见”字各意义间的延伸机制和系统跨域映射是否也存在于其他视觉词的意义延伸中?对于以上研究问题,文章一方面以字典为语料库进行搜集和分析;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和避免作者分析的主观性,文章还以问卷的形式,以母语使用者为调查对象,对视觉词“见”的意义及其分类进行搜集和数据分析。为了体现不同语言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文章将英语单词see和汉字“见”的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意义扩展中的各种认知机制,因为是建立在以运动感知系统为基础的基本身体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存在着广泛的共性,但是这些机制也并不排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最后结论表明,不同语言中视觉词意义归类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即多义视觉词各意义不是并列的,在地位上有典型与边缘之分;它们之间以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力为机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意义之间的延伸遵循着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扩展的单向性原则。通过对“见”字所作的个案研究,文章支持了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并为此提供了具体的汉语实证证据。通过来自两种语料的对比分析,文章还指出了不同文化间的同一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