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辉泛化法
【答案】光辉泛化法是指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光辉泛化法的使用极其普遍,以至于我们很少注意它。产品名称与促销最常使用好字眼的地方是产品的名称,有时一广告中使用的光辉泛化法存在很大程度的欺骗性,以致引起法律纠纷。
2. 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
【答案】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4. 威尔伯·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 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十课程; 他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施拉姆在衣阿华认可了那些有助于建立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就传播学的博士课程来说,就他于1947年在厄巴纳所创建的传播研究所来说,施拉姆在衣阿华新闻学院的大众传播课程是一个导航性的计划。在伊利诺伊,施拉姆使传播学的学术工作范式启动起来,这些范式一直持续存在到今天。
5. 技术决定论
【答案】技术决定论是指技术变化导致社会中社会变化的一种信念。技术决定论的批评者们论证
说,一种技术通常被嵌入到一个社会结构之中,这一社会结构影响技术的发明、发展、扩散,影响技术对于社会的作用。技术的这种社会结构也许经常会出现。但是,技术的这一社会嵌入并不低毁以下事实,即技术可能成为社会变化的一种动力,只是它并非成为惟一的动力。
二、简答题
6. 简要同答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研究的弊端。
【答案】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研究的弊端,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耶鲁研究过于拘泥于实验性的论据,而实验环境大多是人为的,同实际的、千变万化的传播环境距离很大。因此,他们的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可一日_付诸实践,便往往破绽百出,顾此失彼。
(2)耶鲁研究总是在某个孤立的变量上下功夫,忽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而有机的联系,其结论单独地看似乎在理,可整体上却显得支离破碎,有些结论甚至互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7. 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日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口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
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形成共识
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等,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三、论述题
8. 20年前,施拉姆来到中国推广传播学,请论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及你的看法。
【答案】(1)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①1978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开端的一年。传播学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出现。我国新闻学者开始以西方传播学为研究对象并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②
1978年,日本和美国重要的传播学者相继访问中国大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1978年是传播学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性年代,1982年则代表中国传播学走上学术化研究道路的元年。这一年在传播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构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事件。
③20世纪最后1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即权力与主流研究几乎达成共识并提出要建立传播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研究的明确方向等。中共中央中宣传部提出了要形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众传播学。
在此期间,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主要以受众效果与舆论调查、城乡与人的现代化、公关培训等为主体而进行等。
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传播学学术研究活动十分活跃。教育部批准三个新闻传播研究重点基地。两个重要的传播学会成立,各种国际国内的传播学会议,大量的出版传播学教材与译作问世等都是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标」匕,已、o
⑤传播研究不仅在学科内部获得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正日益增强。传播学的一些关键概念与术语己经在传播学发展近30年中,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为社会所认可和使用,甚至也成为国家政治、法治和社会生活选择表述的话语,获得包括个人、政府、组织的使用。如今人们对诸如“传播”、“沟通’,、“交流”、“传媒’夕、“大众传播媒介”等词语耳熟能详。
(2)中国传播学的现状
①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日益发展壮大。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两个:
a. 以传统的视角展开的本土化研究。
198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希望开展自己独特的研究。因此,有一种研究取向是“回到过去”,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传播学的观点。这种研究取向,确有必要,也很有特色,但是过于零碎,难以抽象成完整的理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已过时。
b. 借鉴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摸索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特色,可谓“拿来主义”的取向。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这种“拿来主义”的研究取向越来越明晰,诸如“议程设置功能”、“知识沟”、“涵化”等前沿理论的实证研究在中国逐步展开了,随之,中国传播学界在这方面的特色也就日渐显现了。
②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a. 我国传播学科的背景单一。
中国的传播学从一开始就被限定在新闻学的范畴里,大家关心和研究的面很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造成了我国传播学界普遍存在的不足:学术视野不够开阔、方法训练不够全面(主要问题是不掌握、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
b. 我国传播学者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