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大学人格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质
【答案】特质是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包括:
(1)个体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
(2)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
2. 类型论
【答案】(1)类型论是一种人格理论。根据某种标准将具有相似人格特性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即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2)类型论渊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认为人的个性差别有质的不同。
(3)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个体划入一定的类型,强调个人的个性类型是可观察到的,并可用特定的术语描述特定类型。
3. 基本焦虑
【答案】(1)含义
基本焦虑是霍妮人格理论术语。指因安全感受到干扰或破坏,儿童感到处于充满敌意的孤独、恐惧与无助的痛苦状态。
(2)分类
有两种:安全需要和满足需要。其满足完全依赖父母。若父母给予子女爱和温暖,或使子女体验到父母真正的爱和关怀,子女的人格即得到正常发展;若父母对子女冷漠、歧视甚至虐待,或子女未感受到父母的爱,儿童的安全感即受挫,其人格会向神经症方向发展。
4. 心因性需要
【答案】心因性需要类似于早期人格理论家们所描述的那些特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医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
5. 存在
【答案】哲学范畴。与“思维”、“意识”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词。
(1)指客观世界、物质、自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2)也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具有意识性、自由选
择性、动态性,以及与非存在的统一性等特点。
6. 快乐原则
【答案】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人的潜意识本能或本我活动遵循的原则。人的本能能量的大小和增减决定人的心理体验。兴奋量高或增长,心理的紧张状态变高或增长,这被体验为不快乐。反之,兴奋量低或降低,心理的紧张状态变低或消减,这被体验为快乐。
人的潜意识活动或本我的活动受这一原则的调节,即避免不快乐而力求快乐,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受这一原则支配的心理过程为原发的过程,只求快乐的满足,不考虑现实的条件。该原则不能被放弃或取消,只能被改变或修正。在心理或人格的其他组成部分中亦以其他方式发挥作用,是人的心理活动原始的和基本的原则,但并非唯一的原则。
7. 认知疗法
【答案】认知疗法是一组心理治疗方法的集合名词。认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上的表现。因而采取认知的纠正或更改的方法,连带地改善其情绪与行为。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8. 心理能
【答案】(1)心理能亦称“心理能量”。分析心理学术语。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能量系统,除生理过程中存在的机械能、电能和热能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服从一般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弗洛伊德将其主要归结为性本能能量,即力比多能量。力比多能量的不断转换或重新分配导致人格的变化和发展。
(3)荣格亦视这种能量为人格发展所必需,但用“心理能”一词代替“力比多”,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物能量,不限于性本能能量,还包括本能、欲望、意志、感情、注意、工作力量等所有的生命力。除来自本能外,主要通过人的所见、所感、所闻等经历和体验获得,并存在于特定的经验之中,通过不断的转移和配置使人格保持动态平衡。
二、简答题
9. 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答案】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异同点表现在:
(1)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共同点:
①两者均看重人格动力在人格理论中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新的基本观念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之上;
③都强调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的影响。
(2)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不同点:
①代表人物和各自的理论不同;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前者建立了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后者各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②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③新精神分析从古典精神分析的以本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自我为中心;
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持人性恶论,新精神分析理论持人性善论;
⑤前者极端强调无意识的价值,而后者虽然也并不否认它的作用,但也注意到意识的作用; ⑥前者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后者就比较轻视性本能的作用;
⑦后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新精神分析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展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10.简述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答案】(1)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
④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有质的差异。
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分别是:①婴儿期(0~1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1~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发展任务是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30~6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⑧成年晚期(从老年期直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