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人格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个人品质
【答案】个人品质是可以用来获得美德的、稍微具体化的个性特质。在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中所包含的个人品质中,积极的个人特征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是特质的;(2)有助于实现优质生活的;(3)符合道德价值的;(4)不贬低他人的;(5)能够得到公众社会肯定的;(6)社会角色榜样所体现的、具有高度价值意义的;(7)杰出成就者所具有的、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特征。
除了上面的标准,还有其他的标准来衡量积极的个人品质:
(1)即小能用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的标准来表示其对立面;
(2)天分和能力(比如智力)及不具有文化普遍性(比如整洁、宽容、节俭)的一些积极个人品质,由于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赋予它们同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它们不属于此系统;
(3)每一个美德集合中的品质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和核心美德有关,但又各不相同,因为它们都涉及某一核心美德。
2. 幸福感
【答案】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3. 习惯族系等级
【答案】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又能导致强化作用,线索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最后则会形成牢固的习惯。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一种线索可能会同时引起多种反应,其中某些反应可能是最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它们是优先反应,而另一些则只有当那些优先反应被阻碍时才得以被选择表现出来。根据这些不同反应发生的概率,可以组成一个习惯族系等级。
4. 个案研究法
【答案】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5. 行为遗传学
【答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有生物学、遗传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该学科主要探讨天性(遗传)与教养(环境)之争的问题。运用综合遗传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从心理的遗传基础角度对个体身心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系统解释的一门交叉学科。着重研究遗传与行为间的关系,涉及遗传学分析及对物种行为表现的整个范围进行科学分析的大量技术。
6. 性别角色偏爱
【答案】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7. 自由联想
【答案】(1)含义
自由联想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指联想实验的一种形式。实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刺激词,要求其一看见刺激词就将所想到的立刻说出来,不管它是什么东西、属于什么性质。
(2)形式
自由联想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l )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只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当时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或事实;
(2)连续的自由联想,指主试呈现一个刺激词时,要求被试根据自己联想到的词或事实不断联想下去,尽可能快地以一系列的单词或事实作出反应。这时,被试要把前一个联想的反应词或事实,作为下一个联想的刺激。如呈现刺激词“牛”时,被试的反应可能是:羊—马—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等。
8. 认知方式
【答案】(1)含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是自幼形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的习惯方式。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实验心理学家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发现的个体差异引起。
(2)种类: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研究发现有30余种。如场依型与场独立型等。之后,学者们分析已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的名称描述,发现有许多其实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而最基本的是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认知维度。
(3)测量方法:相关的测量方法有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
(4)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它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育领域具有特殊意义。
二、简答题
9. 阐述学习的四要素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多拉德和米肋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1)内驱力
①定义
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②种类
a. 一级内驱力:又称原生内驱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b. 二级内驱力: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二级内驱方般则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他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烈。
(2)线索:
a. 定义
线索是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b. 作用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何时、何地作出何种行为反应。
c. 分类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线路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交通指示灯的颜色。任何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可能成为线索。
(3)反应
a. 定义
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b. 分类
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推理等。他们将这些内部的心理活动称为线索性反应,因为这些心理活动通常决定随后的反应是什么。
(4)强化
①定义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②分类
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与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也可能是二级的,由那些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如母亲。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要素,学习才能够发生。
10.简述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答案】艾森克是最早提出人格特质“三因素模型”(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的心理学者,他注重研究人格中最基本的特质并对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做了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格层次理论。
(1)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分别是: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②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