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古代官报有哪些特征?

【答案】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在基本功能上是相似的; 但因时代条件不同,两者在许多具体方面又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官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②它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2)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②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③当然,它也没有广告。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①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骚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②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 试简述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答案】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苏报》激烈的革命宣传和1902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898年冬,因“营业不利,,转让给了罢官后蛰居上海的陈范。陈范对康、梁深表同情。《苏报》因坚持维新、改革的立场,受到流亡海外的维新党人的推重。

(2)当康、梁转向保皇之后,陈范渐渐转向革命。《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支持学生反对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引发的退学风潮,实际卜成了当时卜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苏报》宣布“本报大改良”,增辟和加强“舆论商榷”、“时事要闻”等栏目。随后,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

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文,彰显了这家报纸的强烈的革命倾向。

(3)《苏报》的上述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a日自动投案。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瘫开始会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了。审讯初期,清政府要求判处章、邹死刑,又遭拒绝。经过几次审理,1904年5月1日会审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3. 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i )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人获得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急剧增加。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逐渐垄断中国的报业; 并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在整体的外文报刊系统中,外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并取代传教士报刊而成为报业主流。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活动日益拓展,出版面向中国商人与普通消费者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已成为外人在华开展商贸活动的迫切需要。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刊。

(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119世纪60年代的商业报纸,以刊载商贸信息、为商业服务为特点,本身并不一定赢利; 且多与外文商业报纸联系密切,作为外文报馆的附属出版物。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它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

②19世纪70年代后,办报己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出现一批以赢利为目的的报纸。这些报刊以其在经营方式、报刊业务、内容拓展诸方面的崭新态势,标志着外人办报高潮的来临。其中,《申报》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等人合资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

a. 针对当时订阅报刊者多为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特点,《申报》聘请熟谙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文人学士如蒋芷湘、何桂笙、钱听伯、吴子让等担任主笔或编辑,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 《申报》采用廉价纸张,压低报价。

c. 《申报》重视论说,每期必载一篇,置于首页,内容涉及新闻观念、自然科学知识、反对传统陋习、提倡封建伦理等许多方面。

d. 《申报》注重新闻报道,新闻量多、面广,尤其是社会新闻,已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揭露社会黑暗。

e. 《申报》注重新闻时效,早期用快车快船传递信息。1882年1月,该报刊发由驻京记者拍发的一条清廷查办一名读职官员的专电,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

f. 《申报》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它的必备栏目。1872年11月,《申报》出版文艺性月刊K 赢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9. 《申报》的广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字林洋行出版的《上海新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败北,停刊。

③《申报》后,上海又出现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首先是1882年4月2日创刊的《字林沪报》,由字林洋行主办。《字林沪报》仿效《申报》的经营方式,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1893年2月,由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报》创刊,这是一份在旧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1949年5月方才停刊,先后出版达56年。

4. 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答案】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5.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答案】麦克卢汉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1)媒介即讯息

①含义

a.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b.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②媒介的作用

a.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仲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

b.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