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

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戊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青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2.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私营新闻机构的改造。

【答案】建国后不久,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1949年1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至于私营广播电台,其播出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对于私营新闻机构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对

于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的私营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2)在北平,《世界日报》因刊登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新闻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在上海,美商主办的英文《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于1949年6月下旬自动终刊; 英商主办的英文《字林西报》因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电讯而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警告,于1951年3月31日自行终刊。与《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相反,美商主办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为中国人民所敬重,1953年6月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停刊。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还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向这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予以道义上的支持。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是在业务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缺乏思想性和群众性,还像在旧社会时登载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歪曲党的政策”的报道; 其次是社会信任度远远不及公营新闻机构,采访新闻、获取广告都十分困难,内部工作人员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因此,私营新闻机构虽能在新中国生存,但生存空间极为狭窄,自行停办者越来越多。

根据这一新出现的情况,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合并改组等新措施,并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形式对私营新闻机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报纸发展。《大公报》是第一家走上公私合营道路的私营报纸,1950年7月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大公报》公私合营后,根据当时新闻总署的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至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4)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在上海,建国后经过登记、清理而允许继续播音的私营电台有22座,其中6座因违反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法令于1951年被勒令停业。1952年,尚在播音的16座电台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10月被合并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广播电台。1953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收购了上海联合电台私方代表自愿转让的私方财产,并将上海联合广播电台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3. 评述建国初期新闻界学苏联的工作经验。

【答案】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1)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积极意义①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石出。

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

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2)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消极影响

①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a. 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b. 每天一篇社论; c. 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d. 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②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a.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b. 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4. 简述《遐迩贯珍》的内容及风格。

【答案】《遐迩贯珍》是在1853年由传教士麦都思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1)《遐迩贯珍》的内容

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国际视野; 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 宗教宣传所占的比重很小。

(2)《遐迩贯珍》的风格

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新闻形式; 增出附刊《布告篇》,随报发行,专载商情及船期,并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刊登收费广告。每期都有“近日杂报”的新闻栏,登载过几篇中国读者的来稿,这可以说是中文报刊史上最早出现的“读者之声”。

5. 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答案】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力量的不平衡

①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

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建立了异常强大的新闻传播事业,拥有大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工具。反之,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新闻传播事业基础与设施薄弱,新闻传播工具既缺乏又落后。

②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

a. 某些大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企图在电波、网络空间构筑起新的霸权。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打着一场“无硝烟的电子战争”,借助无孔不入的传播工具从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b. 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及其先进程度决定着信息量的获取能力。新传播技术领域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

(2)传播流向的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设备,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闻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