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英国传教士在东南亚出版中文报刊的情况。
【答案】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1)背景
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英国逐渐成为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急切地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把势力不断伸向全球。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武力征服不具备时机和条件的情况下,便于操作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征服成为英国的首选良策。
(2)过程
1813年,当英国第一位赴华传教士马礼逊的传教活动取得初步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了一位名叫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充当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地区居住着大量华人,和广州往来方便,将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并非难事。1815年,米怜重返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 ),它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该刊初期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后,正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从事传教活动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决心继承米怜开创的事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起《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并自任主编。该刊每月一期,每年一卷,每期8页,木刻竹纸印,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姐等。《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出至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
1828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十出版的第三份中文月刊《天下新闻》(UniversalGazette )在马六甲创刊,主持该刊编务的是英国传教士纪德。该刊用白报纸活字印刷,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虽然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但其内容包括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并以欧洲和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宗教与道德方面的文章已退居次要地位。1829年,《天下新闻》停刊。
2. 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报刊有哪些?
【答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加紧了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共产主义小组从事工人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出版专门刊物,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于是,《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通俗的小型工人刊物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报刊。
(1)《劳动界》
《劳动界》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32开本周刊,每期16页。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戴季陶、沈玄庐也经常撰稿。
《劳动界》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实,向下人说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道理; 说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私有制必然为公有制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说明打倒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使命和责任。《劳动界》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的罢工斗争,从第1期起就连续报道了1920年5月至7月的上海米贵罢工,以后又连续报道了8.9月间全国各地的罢工运动,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劳动界》得到广大工人群众的欢迎,工人称它是自己的“喉舌”和“明星”。它是当时工人们学习社会主义基本知识的良好读本。
(2)《劳动音》
《劳动音》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的一份周刊,同年12月5日出至第5期停刊。它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报道工人的罢工斗争。它特别强调要使刊物“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成为他们“阶级战争的工具”。
(3)《劳动者》
《劳动者》周刊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3日创办的,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它向工人宣传必须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获得解放。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这个刊物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较大,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但在传播新思想方面仍然起了不小的作用。
3.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案】(1)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我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2)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①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新闻媒介要努力宣传党、国家的方针
政策、法律法令,满足群众的需要; 同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媒介。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党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以及传播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公开承认的私营的新闻媒介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⑤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 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4. 如何理解“三贴近”原则?
【答案】2003年1月8日,主管新闻文化工作的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了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从理论源头上看,“三贴近”与十六大上确立起来的新执政理念一脉相承。与过去从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法不同,这次对“深入一线基层”的强调标志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
(2)2003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上,李长春发表了题为《从“三贴近”人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署名文章。文中指出:“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正确导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人民之福。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3)在“三贴近”的基础上,新闻界还逐步明确“三深入”(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群众),“三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作为实现“三贴近”原则的基础、手段和目的。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到实际的工作、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提炼和总结出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优秀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群众的困难、呼声和要求,才能真正与他们同思同虑,同甘共苦。因此,“二贴近”也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成为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5.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I}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1)公营报刊网
①最先建成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建国后,《人民日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