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主要是围绕哪些问题展开的?
【答案】《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①《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己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
②《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①《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
②《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①《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
②《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问题才能解决。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①《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 ②《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2. 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答案】(1)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下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
志、博客新闻等等; 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2)媒介融合的意义
“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3. 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 “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1)台湾“报禁”概况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夕。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
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
①报纸数量极少
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②报纸种类单一
这一时期存在的31家报纸中,有25家日报,6家晚报。除两家是英文报纸外,其余都用中文出版。如果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台湾报纸的种类单一,民营报纸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闻自由受限
报禁开放前的台湾,一直维持着军事戒严体制。国民党政府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新闻自由的空间实在有限。台湾的“报禁”使得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自由的品质也受到削弱。这一时期的台湾新闻事业没有新闻自由可言。
④新闻事业完全受国民党的控制
在报禁开放前的台湾新闻界,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立精神的发挥意味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宽容则意味着反政府反国民党的思想观点也可自由传播,这是国民党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新闻事业被完全置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毫无独立精神可言。
4. 简述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
【答案】中国古代商业广告产生与发展概况如下:
(1)古代商业广告的出现及其早期表现形式。
据史家论证,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夏禹时期。自秦到唐,作为商品交换集散地的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洛阳、广州、扬州、泉州和长安等“万国通邦”之地。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活动兴起后,最先出现的是实物广告和叫卖广告两种形式。
实物广告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叫卖广告与实物广告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广告形式之一。因为在实物展示之时,辅之以叫卖之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最先是用喉咙大声叫唤,后又借用喇叭、乐器等发声器材以高扬其声。自唐代起,还出现了商品展销会这一综合性的商业广告形式。
(2)宋代后商业广告活动的日趋发达与印刷广告的问世。
宋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改革了自古以来的市坊和夜禁制度,取消了‘旧中为市”的限制,日市、晓市、夜市连轴转,买卖之声昼夜不绝,广告活动及其表现形式在宋代以后较前发展得更为迅速,出现了多种广告形式长期并存、互相融合的局面。
①实物广告这一形式在北宋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店面装演—彩楼、欢门等新形式的出现。 ②叫卖广告,因小商小贩己被允许串街走巷做生意而十分兴旺。
③招牌、幌子、酒旗、灯笼等标志广告,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招徕顾客的作用。
④明代以后,又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对联广告。
⑤宋代广告发展的最大成果,是印刷广告的出现。在古代中国,印刷工艺在隋代为雕版印刷,至宋代已发展为活字印刷。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广告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出现了一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