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答案】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他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等有关文章里。其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郑观应认为,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郑观应对当时清政府只准外人而不准国人办报的愚蠢政策表示强烈的不满。

(3)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订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 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答案】“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小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案】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犊在内的简犊,也有帛和纸。烽k}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4. 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答案】(1)反“客里空”运动

①概念:

反“客里空”运动:土地改革时期,针对在土改运动初期的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和土改宣传报道犯的右倾错误,由《晋绥日报》发起,检查新闻报道下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运动。

②经过:

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土改运动初期的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也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的“英雄”与“模范”。这一切,不仅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态度。

对此,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自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2)意义:

①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②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5.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私营新闻机构的改造。

【答案】建国后不久,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1949年1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至于私营广播电台,其播出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对于私营新闻机构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的私营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2)在北平,《世界日报》因刊登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新闻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在上海,美商主办的英文《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于1949年6月下旬自动终刊; 英商主办的英文《字林西报》因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电讯而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警告,于1951年3月31日自行终刊。与《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相反,美商主办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为中国人民所敬重,1953年6月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停刊。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还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向这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予以道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