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1956年兴起的以《人民日报》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答案】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1)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

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

客观上看,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毛泽东的讲话,使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在国际上,苏共召开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上具有积极意义。

(2)《人民日报》的改版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在当天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①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 ②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 ③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 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 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保持与读者的联系。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

在《人民日报》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①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 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至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 在改进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

②广播系统纠正了在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

规戒律和妨碍广播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③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

总之,这次新闻工作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新闻报道,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初步经

2. 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 “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1)台湾“报禁”概况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夕。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

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

①报纸数量极少

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②报纸种类单一

这一时期存在的31家报纸中,有25家日报,6家晚报。除两家是英文报纸外,其余都用中文出版。如果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

华日报》、《新生报》、《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台湾报纸的种类单一,民营报纸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闻自由受限

报禁开放前的台湾,一直维持着军事戒严体制。国民党政府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新闻自由的空间实在有限。台湾的“报禁”使得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自由的品质也受到削弱。这一时期的台湾新闻事业没有新闻自由可言。

④新闻事业完全受国民党的控制

在报禁开放前的台湾新闻界,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立精神的发挥意味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宽容则意味着反政府反国民党的思想观点也可自由传播,这是国民党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新闻事业被完全置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毫无独立精神可言。

3.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有哪些代表性的刊物?

【答案】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便应运而生。

(1)历史条件

①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②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

③新型的报刊与通讯社一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既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宣传新思潮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

(2)代表刊物:

①在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媒体中,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

②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有一些激进的民主报刊,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反动派扼杀,否则,它们也有可能走上新的轨道。

4. 简述反袁宣传。

【答案】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有以下表现:

(1)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其反袁宣传主要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2)((中华民报》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并在二次革命爆发后继续发行号外,报道各地宣布独立和反袁军事进展情况。《长沙日报》发表文章列举袁的24条罪状。

(3)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还出版了反袁专刊。即使是在北京出版的国民党报纸,也不顾安危,发表声讨袁世凯的言论。《民国报》撰文明确指出:“击宋君者非亡命之徒,乃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