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人格形象

【答案】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的人,其劳动是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教师的性格与学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简答题

2. 简单比较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

【答案】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的比较:

(1)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同属个别化教学组织。对纠正班级授课组织的弊端,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直接影响了美国后来的个别化教学思想的发展。

(2)文纳特卡计划是在道尔顿计划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计划为了对学生便于管理还保存着班级,但文纳特卡计划则完全打破班级教学,谋求彻底的个别化教学,学校中无年级编制,儿童根据其意愿自由选择教室进行学习。

3.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其中的“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这两种学习结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认知策略的性质与理智技能不同,理智技能指向学生的外环境,使学生有效处理“外部的”文字、数字、图表、符号等,而认知策略则是在学生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调节自己“内部的”状态,使之维持一定的方向和强度。所以,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各种方法。但是,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取决于理智技能,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理智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调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因此,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认知策略。

4.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的运用会引起教学领域哪些方面的深刻变革?

【答案】其深刻变革表现在:

(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把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已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

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当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之后,课程就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范围,更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球范围的课程资源尽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现了新的面貌。

(4)“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5. 按照“概念重建主义者”的观点,传统课程理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案】“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6. 学生认识或者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工农业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的成人的认识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这两种认识的关系是:

(1)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其发展方面,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

(2)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儿童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观一思维一实践”这一般认识路线,儿童的认识也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7.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事高效率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设疑的前提。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解决规律可以分为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种。普通规律是适应一切学习问题解决的规律,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中的共性;具体规律是指适应于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在解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想、多向思考。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学生在实践中一方面能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分析判断,从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论述题

8. 什么是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有哪些基本取向? 试结合实际谈谈每种取向的基本内容。

【答案】(1)课程选择的概念

“课程选择”是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简称,它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课程选择是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之一。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2)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包括:

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②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③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3)每种取向的基本内容

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