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市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基础货币

【答案】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B=R+C。式中,B 为基础货币;R 为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 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2. 报价驱动制度

【答案】做市商交易制度也称报价驱动制度。在典型的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向做市商买进或卖出证券。做市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买卖差价。但在买卖过程中,由于投资者的买卖需求不均等,做市商就会有证券存货(多头或空头),从而使自己面临价格变动的风险。做市商要根据买卖双方的需求状况、自己的存货水平以及其他做市商的竞争程度来不断调整买卖报价,从而决定了价格的涨跌。

3. MM 定理

MM 定理是指1985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建立并证明的现代资【答案】

本结构理论。即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

4. 过度反应

【答案】过度反应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过度反应现象。

5. 货币时间价值

【答案】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増加的价值,也称资金的时间价值。它是非常有用的一个经济概念,特别是在衡量投资时,货币的时间价值,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货币时间价值的形式有:①货币时间价值额。以绝对数表现的货币时间价值,是

货币在生产经营中带来的真实増值额。②货币时间价值率。以相对数表现的货币时间价值,是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货币时间价值的意义有:①促使公司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②作为评价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基本标准;③作为评价公司收益的尺度。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可以通过单利、复利和年金的计算来衡量。

6. 货币互换

【答案】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根据互补的需要,以商定的本金数额和利率为基础,进行债务或投资的本金交换并结清利息的一种金融交易活动。

7. 贴现债券

【答案】贴现债券是指在票面上不规定利率,发行时按某一折扣率,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到期时仍按面额偿还本金的债券。发行价与票面金额之差额相当于预先支付的利息。投资者以折价购买债券,主要是为了先获得利息,发行者则是为了尽快筹集资金。购买贴现债券有利于投资者利用再投资效果増加资产运营的价值。但由于中长期资金市场的利率走势较难判断,而贴现债券的收益是在发行时就固定的,如果做中长期的贴现债券,万一利率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对投资者或发行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中长期贴现债券很少使用。

8. 利率期限结构

【答案】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相同时,期限不同的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通常用收益率曲线(又称“回报率曲线”)作为描述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工具。它是用来刻画债券的期限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横轴为债券期限,纵轴为债券利率。一般来说,收益率曲线有三种可能的形态:水平的曲线代表各种期限的债券利率相同,向上倾斜的曲线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越高,向下倾斜的曲线则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反而越低。最常见的是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因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券的利率高于短期债券的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表现出两个现象:①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②长期证券的利率往往高于短期证券。对这两个现象的研究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优先聚集地理论。

二、简答题

9. 试述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背景及其效应。

【答案】(1)中央银行票据的概念

中央银行票据是指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

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1年。

中央银行票据与金融市场各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具有根本的区别:各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即增加可用资金;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2)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背景

①弥补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不足,从而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自1998年5月人民银行恢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以来,主要以国债等信用级别高的债券为操作对象,但无论是正回购还是现券买断,都受到央行实际持券量的影响,使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央行票据的发行,改变了以往只有债券这一种操作工具的状况,增加了央行对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同时,现有国债和金融债期限均以中长期为主,缺少短期品种,央行公开市场以现有品种为操作对象容易对中长期利率产生较大影响,而对短期利率影响有限。引入中央银行票据后,央行可以利用票据或回购或抛售,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对中央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②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

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由央行发行票据,在解决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同时,利用设置票据期限可以完善市场利率结构,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③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工具很少,由于缺少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众多机构投资者只能去追逐长期债券,带来债券市场的长期利率风险。央行票据的发行将改变货币市场基本没有短期工具的现状,为机构投资者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减轻短期资金压力提供重要工具。

(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效应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主要有以下两种效应:

①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超额储备过多的情况,发行债券以减少它们的超额储备,以便控制货币供应量。

②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灵活地调节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増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中央银行卖出其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尤其是国债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10.远期和期货合约的区别。

【答案】(1)远期合约指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合约。

期货合约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