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F11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或群体的直接命令行动的现象。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它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就其对象而言,有个体对尊长者、所属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就其心理状态而言,则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指在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的现象。具体而言,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煙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尚。
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3. 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増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4. 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都没有得到很好实行。试分析这一现象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的不同性质的联系。
【答案】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行为层面上,与从众、服从和依从。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它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不同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群体的背景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群体背景途径,在行为层面上反映为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既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众的行为方式具有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社会规范没有很好的落实,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在整个群体的大背景下影响力都不够,群体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那么群体中的成员,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影响。同时,即使群体中的个别成员遵守了该规范,但是别的成员是否遵守,还受到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个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虽然没有群体背景的人数多,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服从和依从都是个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服从是按照他人命
令行动的行为,而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社会规范实行的过程中,如果个人能够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能够接受这些规则,则易落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领导或者学校老师等制定的规则不满意,内心里不是服从而是反对,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则的实施。
(3)大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外在环境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小到个人所处的物理条件,这都是影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当规范实施时,如果和整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符合,则人们易于去遵守,这样规范就易落实。但是当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这种氛围,甚至都处于相反的状态时,则难以保证规范的落实。与此同时,个人本身的所处人为物理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为的物理条件都不好,则个体不会很好的去落实规则。
5. 简述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
【答案】冒险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与个人决策的情境不同,群体决策情境为评价情境,个人需要提出一个为群体其他成员所赞赏的选择。如果在决策上显得过于谨慎,个人会担心被群体成员视为胆小、保守、缺乏气概。
(2)责任分散。群体的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时,个人会变得敢于尝试通常被自我控制所抑制的行为。
(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的人有较高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斗牛、骑野马表演、竞技、空中飞人、走钢丝等冒险活动,广泛吸引了人们赞赏、羡慕的眼光,表演者也被视为英雄。这样,在人类的文化价值中,高冒险被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群体的鼓励冒险倾向,也正是来自于这种文化价值倾向的影响。
6. 简谈教师期待效应的实现过程。
【答案】(1)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也是人们引用最多的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模型由布罗菲和古
德
提出。该模型共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①教师预期某一学生特有的行为和学习成绩;
②由于有不同的期待,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③这种区别对待,使学生了解到教师期待自己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并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④如果这种区别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