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04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二、简答题

2.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3. 民族文化与领导行为和领导有效性的关系是什么?中国民营企业领导行为有何利弊?

【答案】(1)关系

①文化指引和制约着领导者本身的行为选择;

②特定文化下被领导者的特点决定着特定领导行为的效果。

领导方式的选择必须考虑所在国家的文化,一般而言,专制型的领导方式适合于高权利距离的文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更适合于低权利距离的文化。

(2)利弊

①专制型领导行为适合服从性高、尊重权威的下级,能够促使他们负起应该负起的责任,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但如果下级具有平权性特点,则会产生不满,导致组织承诺低下,不愿献身于组织。

②差异性对待使得自己人更能献身于工作;但是外人的组织承诺感却很低,不认同组织,产生怠工、甚至故意破坏等行为。对两种人的不同对待导致不同的行为规则,会产生剧烈的内部冲突,造成情绪化的敌对气氛,危及公司的生存。对不同人运用不同考核指标和不同奖罚标准,当员工感到绩效良好不一定能得到奖赏的时候,工作动机就会降低。

4. 拉坦内的干预模式和摩根、帕克的“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们你有何评价?

【答案】(1)干预模式

拉坦内和达利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提出旁观者决定是否助人的决策过程。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如图):

①注意(notice ):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生的事件;

②解释(interpret ):个人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③决定(decide ):个人考虑要不要帮助困难中的他人,决定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否要采取行动;

④选择(choose ):选择助人的形式和具体做法;

⑤履行(implement ):将这种帮助付诸行动。

图 拉坦内和达利的干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许多社会因素影响旁观者的决策。如果在某一个决策点上旁观者做出否定的回答,那么这个过程便中断,个人也就不会做出帮助行为。

“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cost —reward model of helping)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代价包括所有助人行为带来的负面的结果,如钱财、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和可能带来的麻烦或危险;报偿包括物质的报偿、社会强化、同情、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等。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5.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是贝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等。其要点包括:

①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②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由于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个人的内在特性;反之就不能代表个体内在的状态、特性或态度。

③自我知觉理论反对费斯廷格的用假设性的个人内心状态去解释人类行为的认知失调理论。贝姆认为个体的认知调整不是态度改变,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知觉。

6. 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cognition)是指个体不能回忆或未意识到的过去的某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①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②词干补笔法

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