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跨学科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二、简答题
2. 试对相应推断理论、三度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进行比较和评述。
【答案】(1)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①了解行动意图
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②推断个性本质
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a.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b. 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非共同性(或称独特性)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行为中的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c. 选择自由性(freedom of choice)。如果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就是很可能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
(2)凯利的三度理论
三度理论(the cube theory)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①理论要点
a. 归因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以及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称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b.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第一,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第二,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第三,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c.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如表所示:
表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②评价
三度理论揭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作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而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①成功与失败归因的维度
a. 内在的(internal )因素还是外在的(external )因素;
b. 经常发生的(即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
c. 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②归因模式
稳定的内在因素: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任务的难度:
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运气。
当成败与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易归因于努力;
当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易归因于任务的难度;
当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易归因于能力。
(4)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度理论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①共同点:都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以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为开端,以探求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为目的。
②不同点:相应推断理论主要探求行为者的内在个性是否与其行为相吻合,只针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里所发生的行为;而凯利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强调对于不同时间和场合所发生的行为的比较,所以凯利和韦纳的归因理论所考虑的相关信息更为齐全。
3. 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 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使该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1)Tajfel 和Turner 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认同”概念已经被社会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2)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3)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理解的“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区别,成为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5)Tajfel 等人采用的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在涉及群体心理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ajfel 等人由此开辟了对群体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先河。
4. 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之外,还有:
(1)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称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2)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波利阿纳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大多数的生活事件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西尔斯提出对人的积极性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宽大效应”只在对人的认知时发生,而对物的认知则不会发生。
(3)证实偏差(confirmatory bias)
①认知证实偏差(cognitive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