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

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3. 了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意义与学习的必要性。

【答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四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四大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或认知学派)及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了解理论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各学派对于种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①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说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但如果人们知道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属于某一学派,并把这一具体研究与学派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纳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理论还可以使各项具体研究摆脱零散与孤立状态,构成系统加以理解。

②可以对后继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作用。理论是对特定现象内各种关系的一般表述或设想,它虽不能代替其中许多细节的具体研究,却能从全局中指出某些知识的空缺与亟待检验与实证的部分,因而能促使人们去作进一步填补性研究或验证性探讨。任何研究在开题前,必须有理论上的设想,然后通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加以实证。这种理论上的设想,可以从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寻找立脚点,也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合理部分加以综合构成新思路。有无一定理论作依据或参照,往往决定着一篇论文报告及其讨论的深浅度。

③可以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每一种理论都有一批拥护者,表明它们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吸引力;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有批评者或质疑者. 并带来争论,表明它们并非都尽善尽美,也总含有片面性甚至错误。理论的评析争辩有助于推动开展各自的理论性研究,同时也能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

(2)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观点

,并在为实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

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得到发展。但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并始终去把握或探索其理论。

4. 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或群体的直接命令行动的现象。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它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就其对象而言,有个体对尊长者、所属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就其心理状态而言,则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指在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的现象。具体而言,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煙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尚。

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5. 简述挫折—侵犯假设。

【答案】(1)基本观点

①挫折—侵犯假设认为:挫折是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挫折—侵犯假设最初由多拉德(J.Dollard ,1939)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做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动机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伯科威茨进一步修正,修正后,认为挫折可导致侵犯,但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②该假设对挫折与攻击之间关系的定量描述:a. 欲发动攻击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b. 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与预期攻击活动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成正比;c.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活动预料的惩罚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若预料的受到惩罚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