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体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传播学》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密尔顿(JohnMilton )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 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 2. 反馈 【答案】反馈是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3.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4.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二、简答题 5.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答案】(1)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使用与满足”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它作为一种研究新趋势而流行始于70年代以后。
(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假设
①受众使用媒介是有目的的行为,受众出于个人心理或社会的需要,利用媒介来获得满足;
②在媒介接触行为中,受众占据主动地位,不受媒介的影响;
③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介来源和非媒介来源处于竞争状态,“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前提是,媒介来源在竞争中能胜出,从而成为满足受众的渠道。
(3)受众使用媒介的不同需要
①认知的需要。包括获得资讯、知识,了解情况等;
②情感的需要。包括情绪的、」偷快的或美感的经验等;
③人际整合的需要。如加强可信度、信心、稳重感和提高身份地位等;
④社会整合的需要。如加强与家人、朋友的联系等;
均缓解压力的需要。如逃避现实、消遣娱乐等。(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①贡献
该类研究从受众的需求和满足的角度来考察传播效果,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的主动性,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是有效用的,是对“有限效果论”的有益修正,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不足之处
a. 从研究方法来说,主要依据研究对象的自我报告来确定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致使结论过于简单和天真。另外,过于强调对个体的研究,而忽视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b. 从研究假设来说,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强调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但不少研究发现,受众接触大众媒介常常是漫不经心的,其主动性也是有限的,受众只能在媒介所提供的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c. 从研究范围来说,忽视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解读的过程,大众媒介所提供的讯息,通常倾向于强化统治阶级、阶层的价值体系,受众在符号解读的过程中,很难完全回避媒介的这种倾向性。
6.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答案】移动互联网社会是一个更加趋近于人性的社会,同时也应是一个需要更好地把握人和技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移动互联网正在为人类信息社会带来新的变化,但是移动互联网社会却并非是人类信息社会发展的终点,而只是人类信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骚站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技术形态:泛在网络和无缝连接
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能否享受到更为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成为整个社会信息通信技术水平是否能得到真正提高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信息通信技术史也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历史,而且日前这种技术创新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对于互联网发展而言,其创新效应不仅存在于互联网领域内部,还呈现在其他诸多社会领域之中。
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技术形态大致可以描述为如下的结构:具有移动互联特征的人一人互联网络,具有石计算、百服务特征的新泛在服务网络,具有物一物互联特征的新泛在物联网络。从信息通信技术环境的整体特征来看,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从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重塑并改变我们固有的信息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透明社会和开放社会
①移动互联网社会是高透明度、高围观度、高参与性的社会。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创造将更加容易,信息内容的数量将更为庞大,信息内容的获取将更加容易,信息内容的传播将更加快捷。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重要公共信息的关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对于重要公共事件的参与成本也将进
一步降低。而这些历史性的变革将使得数字文明社会形态实现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②移动互联网社会是高敏感型、高风险型、高危机型社会。高敏感社会和高风险社会要求移动互联网社会形态下的组织和个人都应以诚信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不断提高自身在高敏感、高风险、高危机社会的适应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敏感、高风险、高危机社会应该是一个风险广泛分布、危机频繁发生、社会治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社会形态。从微博客传播领域2011年频繁出现的危机传播现象即可以一斑而窥全豹。例如,2011年5月故宫连续出现的藏品失窃、锦旗错字、建福宫会所风波等等一连串事件,即是典型案例。可见,对于移动互联网社会的公民而言,一方面要其能够以较高的移动信息传播素养、以更快的速度更为准确地获得信息,另外一方面还要其能够以较高的移动信息传播素养更为迅速地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度反应。
③移动互联网社会是高协商型、高合作型、高治理型社会。虽然从当前的社会形态来看,存在着种种社会断裂的现象,在移动互联网舆论场中,存在着种种舆论断裂、意见冲突的现象,但是既然人类社会已经掌握了更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就应该抓住历史契机,在移动互联网社会的历史变迁进程中重塑社会均衡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以更高的社会治理水平来应对各种复杂的移动互联网社会形态的新课题。
(3)文化形态:数字文明和数字生态的融合新阶段
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视角来看,移动互联网社会应该比现有的社会形态有更新的变化,但是这种社会变迁的历程小会像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节奏那样迅速。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各种向善的社会力量将在更加透明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阻止社会大规模崩溃和断裂现象的出现,从而推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社会向着更好的发展阶段演进。笔者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社会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常态,并进一步固化为社会的内在结构。在此基础之上,人会获得更大限度的信息传播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伴随着这种越来越扩大的自由和权利,人的隐私权和独立空间也将受到来自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挤压,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社会应该是一个更加趋近于人性的社会,同时也应是一个需要更好地把握人和技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从技术发展视角来看,信息通信技术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更为自由的条件和环境,在此环境之下人类也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重视人和技术、人和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均衡关系与和谐关系的构建。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之下,人类既能在人性发展方面获得更大自由,又能在社会关系网络和自然关系网络中获得更大均衡,这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状态,同时笔者也期望未来的人类文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获得更为均衡和谐的发展格局。
三、论述题
7. 试述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答案】(1)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从符号到表述,再从表述到文本,编码或组合每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一步,都会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同时产生质的飞跃。于是,在编码中,较低的质态消失了,而较高的质态则产生和发展了。在符号中介的另一端是译码者。如果说符号具或符号的表现层面是由编码者决定的,那么符号义或符号的内容层面则是由译码者决定的。
因此,理想的编码和译码应该是:传播者使之符号化的信息被毫无损伤地、原原本本地传给了接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