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 简述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应具有下列五种功能: (1)构造功能 它能揭示传播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先后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态以及与外界的种种联系,可以使我们在观照、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时能获得整体的形象,认识到这一要素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互动图景。 (2)解释功能 即传播学者可用它来观察和分析信息传播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用来回答和解决信息沟通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够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和清晰的描述将结果或答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3)引导功能 即引导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密切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干预之,调控之,使自己的工作能始终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 (4)简化功能 即接受该研究模式的传播学者的研究工作,不再需要从起码的原则和基础开始,他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一些步骤,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入到这门学科最微妙、最深奥的理论前沿去寻金觅宝。 (5)预示功能 它可以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程或者结果进行预示和预测。至少,它能够为估算信息传播的各种不同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传播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假说,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2. 简述关于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理解。 【答案】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像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从外到内环绕受众,抵御负面信息。 (1)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

中最早提出。

(2)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

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需求、立场、态度或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它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3. 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答案】又可称为学科方法。它是指通过运用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准则、尺度和方法,甚至一套独特的术语,从某一特殊的角度或层面来观照和分析研究对象,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揭示传播的本质规律和各种关系。用于传播学研究的专向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包括符号学和语义学)方法。

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主要体现在:

(1)优势

它能够有效地照亮自己理论视野内的一切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和构成形貌。

(2)局限性

专向方法存在着定向、盲区和排他的局限性,即一种方法只适宜从一个特定角度而排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和分析传播现象,因而往往会造成观照、审视上的盲区和分析、阐释上的局限。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特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

4. 今年春节前后,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不仅成为著名的传媒事件,甚至还受到众多传播学者的关注。请你结合有关理论,对此事进行解读。

【答案】“艳照门”事件作为2008年的一起热门事件,折射出许多传播方面的问题,发人深思,香港某大学更是将其作为传播学理论教学的范例编入教材。这里选取以下几个关联度较高的传播理论对该事件进行解读。

(1)媒介专业主义

媒介专业主义,即新闻专业主义,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资格的认可、专业内部的自律等。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功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媒体的强势作用也日显突出,为了迎合大众,实现媒体自身的价值诉求,媒体往往忽略了作为媒体最为基本的社会责任与新闻自觉,在对其社会责任的认知上与其自身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往往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内容的传播。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的媒体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对此大肆宣扬,推波助澜,使其由一件明星之间的私人事件变成了公共事件,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拍了一些照片,这事情似乎很小,但闹开来大家都看到了,影响力之广未必低于重要的政治事件。部分媒体在此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但却丧失了媒介专业主义,违背了职业道德; 还有些媒体则大力呼吁抵制相关照片的传播,做到了行业自律,树立了一个格守媒介专业主义的典范。

(2)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主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众所周知,“艳照门”事件中涉及女星不雅照片的传播,此举满足了不少人低俗的窥视欲,但这种传播是不健康的、病态的,很有可能会引致性犯罪增多,污染青少年心灵,甚至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传播不雅照片的相关媒体显然背弃了其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3)新媒体一一网络传播

新媒体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前者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形态; 后者则以原有媒介形态为基础,衍生出了户外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型使用形式。新媒体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受众所能利用的媒介资源,方便受众时时处处通过媒介获取讯息; 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是新兴媒介,各方面管理还不完善,活跃在新媒体中的内容鱼龙混杂、良荞不齐,有的会对受众造成恶劣影响。

“艳照门”事件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导致女星艳照迅速传播,也使得此事件一发而不可收。这一事件不仅是在拷问网络传播的规制空白,也在拷问网络传播下的人性与道德底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是否还能坚持高尚了是否能够抵制诱惑,免于恶俗?

总之,“艳照门”事件并不仅仅是一起关于女星艳照的炒作,还是一堂活生生的传播课,它促使人们思考那些以前未曾想过的问题,也督促人们把好网络传播的关。

5. 简述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而问卷法是其中包括了问题和其他类型的项目、调查研究人员通过它来获取和分析相关的信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主要在抽样调查研究中使用,但同时也可以在实验、实地研究和其他观测方法中使用。

(1)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

访问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问卷法是定量研究方法中的一种。

访谈法在收集事实资料时并不明确是要得出什么结论,或没有具体假说,当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研究者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结论。所以,访谈法虽然有一定的访谈问题设计,但非常灵活。同时,访谈的具体环境对访谈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可能每个访谈者被间到的问题会有不同。正因为这样,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进行量化。而且因为访谈的样本常常是很少的,所以访谈法得出的结论不适合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问卷法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根据证明假说的需要有目的的收集事实,以对假说进行证明或证伪。所以其问卷设计的问题是固定的,每个调查者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且容易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2)问卷法与访问法的联系

两者都收集资料的方法,它们常常被同时使用,可以相互补充,也就是说可以先大范围的用问卷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粗略的研究,然后对其中的个别对象通过访谈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先对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