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全球发展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加快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崇拜推动着快文化成为一种霸权,无形中成为都市生活的常态。然而这种快速所带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时间的牺牲品,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与意义所在。于是,与“快”相对的“慢”成为一种新的追求趋势,从欧洲兴起的慢食运动伊始,到慢城运动的全球兴盛,慢旅行、慢经济、慢阅读、慢艺术等一系列以“慢”为主题的活动与思想逐渐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萌生,“慢活”这种新的生活形态逐渐崛起。
慢活的核心是构建联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及人与社会等,其实现与地方环境特质密不可分。一个地方如果具备慢活的地方性特质,其慢活的理念和精神也必定渗透于地方的结构之中,即和地方的区位、场所、意义紧密相连。鉴于目前慢活的地方性研究在国内外还有待完善,且地方性理论的本土案例也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选取知名旅游目的地丽江古城为案例研究地,从地方的自身结构入手,以地方性、地方性认同为理论切入点,通过实证调查,从多元认同角度,对丽江古城慢活的地方性特质进行了初步探索,重点有以下发现:
1. 在建构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重点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丽江古城慢活这一地方性呈现为3个主要维度(区位、场所、地方感)和7个次要维度(比较区位、现实区位、外部环境、内部空间、社交活动、情感、延续行为),初步解释了丽江“慢活”的地方性结构与特质。
2. 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开发了慢活认同测量量表,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的核心维度与慢活认同建构维度吻合,即包含了区位认同、场所认同、意义认同3个主要维度和比较区位、现实区位、外部环境、内部空间、社交活动、情感、延续行为7个次要维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达标,克朗巴哈α值为0.921,各基本维度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修正后的模型整体拟合度均达到理想值,表明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规范性测量方式为慢活地方性的实践测量提供了范例。
3. 基于上述两部分的研究,就丽江古城慢活的地方性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丽江古城的旅游场域中,慢活的地方性特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其慢活的地方性特质来自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建构。其中,原住民经由历史及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慢活理念是丽江古城慢活的精神本底,也是“慢活”之源,不断影响着来此定居的外来经营者;而在旅游的不断发展中,丽江古城的慢活地方性特质又被外来经营者加以营造和推广,使慢活特质得以强化并成为丽江古城最为鲜活的地方性表征;而到访丽江古城的游客,其动机多为休闲度假,“慢”的需求日益显著,丽江古城的慢活特质也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旅游需求,这使得丽江古城的慢活特质在游客的认同助推下更为显化,也使慢活特质成为丽江古城不可或缺的地方性构成。
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慢活地方性的相关保持措施,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慢活这一地方性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作者认为,丽江古城作为慢活的理想之地,其独特的区位特质是慢活的地方基础,场所特质是慢活地方性的具体展演,而地方感是慢活的地方依恋与延续,也是对慢活的深层认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并完善了“地方”与地方性理论的部分研究框架与概念体系,回应了“地方”研究理论的延伸与发展需要,同时尝试对慢活理论进行了探索性阐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