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林斤澜在当代文坛中被称作“短篇圣手”,他的小说“社会主义新人”系列、“十年十癔”、续“十年十癔”、“矮凳桥”系列等篇幅虽不长却饱含历史的深广和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形成了独有的写作风格。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对短篇小说艺术进行着长期探索,“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黄子平语),但作者苦心经营、精心实验,在“方寸之间”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文体和风格却被评论家和读者认为“扑朔迷离,晦涩难懂”,对具体的作品需要专门的破译,甚至将其小说称“怪味小说”。由于不符合读者和评论者的审美经验,林斤澜的小说遭到冷落。
本文在对其短篇小说进行统观通览的基础上一方面欲从其个人的经历出发来分析其创作姿态和创作坚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他在1950-1960年间和新时期的创作来深入分析其小说的风格气质,另一方面,在对林斤澜的小说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林斤澜短篇小说一直遭受冷落的原因。本文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探讨林斤澜踏上文学之旅的条件,并且分析他在经过多种文体探索后选择短篇小说的原因。
第二章部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他的写作姿态——即面对所描写的对象作家所秉持的创作心态上。从写作姿态形成的原因、具体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论述了林斤澜在小说艺术上所呈现的多样的气质,将从小说戏剧化、散文化和绘画化三方面展现林斤澜其小说的五彩斑斓。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了林斤澜短篇小说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巨大作用。
第五部分将从时代、读者、评论者、林斤澜小说自身四个角度分析林斤澜小说曲高和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