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生作文评改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评改,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摘要

教育的出发点是受教育者的发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当前的发展和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提出“中学生作文评改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地阐释和论证。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本部分从五个方面指出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学理论都把评改作文能力作为中学生必备的能力;(2) 传统作文教学在作文批改理论和实践中的弊病;(3)“半截子”作文对学生的危害;(4)80 年代发起的作文评改改革存在的问题;(5)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需深入研究这一课题。 第二部分阐述了“学生主体意识被遮蔽,评改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1)从教材角度看,中学语文仍存在着作文无教材、评改无规范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师生对作文训练的重视程度及学生对教师评改信息的理解。(2)从审视应试教育的弊端的角度看,应试作文的急功近利性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和琢磨修改文章的能力。(3)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看,中学教学行政管理系统及教师业务考核办法尚未把写作能力的高低作为考察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未来社会则需要学者兼作家型的语文教师。(4)从审视教师知识及能力构架的角度看,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多是“教而不作”,致使教师文章观念落后,写作能力萎缩,而作为“写作能力的一半”的评改能力也随之萎缩。(5)从学生角度看,学生自身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和写作中的消极心理(应付、投合)也是他们作文评改意识和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 第三部分为“中学生评改能力的层次”。“评”和“改”的能力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修改能力,“评”又先于“改”。评的层级应先求评的准确,再求评的客观,最后讲求评得有创见。改的能力层级分别为:(1)立意的修改。修改文章的首要任务是立意的修改,它决定了文章的优劣高下,并影响文章其它方面的修改。立意的修改一般情况下应放在行文之前进行。(2)提纲的修改。对提纲的修改应依立意而定。(3)草稿的修改。它包括:文面的修改语言文字的修改、标题的修改、开头结尾的修改。(4)隐性修改。相对于显性修改而言的隐性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隐性修改具有内隐性、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5)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不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错误,评改自己文章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处理好自信与自省的关系和“热写”与“冷改”的关系,建议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注意将当堂修改和间隔修改相结合,修改自己文章与修改报刊文章相结合。 第四部分,论述了培养中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作文自身的特点,都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改中坚持主体性原则首先应树立写文章的主体意识;其次应把师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再次,应使作文评价向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转化。(2)层次性原则。作文评改必须遵循文章的评改规律,有序地、分层次地进行。(3)教与悟相结合原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悟、自得。(4)个性原则。在作文评改中遵从个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与成熟。(5)辐射状原则。(6)鼓励强化原则。 第五部分,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1)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2)从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评改要求。(3)显性修改与隐性修改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