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二) .. 1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三) .. 2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四) .. 3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题库(五) .. 42
一、简答题
1. 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当地所使用的一套语文教材作出简要评析。
【答案】(1)语文教材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语文教材按照编排类型,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之分。
①综合型
综合型语文教材是我国的传统类型,它是将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在一起,将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学系统等合编在一起。
②分科(分编)型
分科(分编)型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和训练体系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分科语文教材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材,1982年的重点中学的阅读、写作分编教材等,其余的很长时间内,都是使用综合型语文教材。
(2)对小学语文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评析
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包括: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这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必学课文共34篇,要求背诵的有11篇。“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教材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一课,可以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本册教材除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外,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3. 试述语文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答案】(1)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
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包括德、智、体和美四个力一面。具体包括:
①德的教育目标
a. 政治品质发展目标;
b. 思想品质发展目标;
c. 道德品质发展目标;
d. 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目标。
②智的教育目标
a. 知识发展目标;
b. 能力发展目标;
c. 智力发展目标。
③体的教育目标
a. 体形体态发展目标;
b. 运动能力发展目标。
④美的教育目标
a. 审美知识发展目标;
b. 审美能力发展目标。
(2)语文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在普通教育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共同实现的。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以在整个人才培养总目标中找到相应的地位和正确的内涵。当然,由于各门课程的具体分工不同,每门课程在制订它的目标时总会呈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历次制订(或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教学目的事实上均涵盖了德育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美育目标等诸方面的内容。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学目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4. 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案】(1)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自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现代性。这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现代性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我国教育现代性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自身解放的力量。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是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非地域化”的重要标志。
(3)语文教育现代性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语言文学的变革,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语文现代性发展,诸如文字的通俗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平民化,将有利于语文教育的现代性的发展。
(4)新文学运动为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大量鲜明而具有多样化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发展思想主题的文本,加快了现代性的步伐。
5. 简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演进。
【答案】(1)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包括:
①具有较强应试性的文章作法知识
a. 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过程性写作知识;
b. 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起承转合,极端的是八股文的程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