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82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当今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
【答案】(1)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丁具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2)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因
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语文课程的改革
a. 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来进行教育的活动之中。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b. 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印刷术的出现”,用纸张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c. 第三个里程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教育走向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现代新型人才观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a. “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终身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基本的。
b. 现代人应该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通常把这几方面的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c. 现代社会要求新型的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对一个现代人而言,“信息能力”与“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同等重要,四者缺一不可。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己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发展潮流
a. 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b. 在我国,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 什么叫“教学有法”? 什么叫“教无定法”? 请你谈谈“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答案】(1)“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
②教学自身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一般科学原理。
(2)“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点是不容许千篇一律,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的技能技巧。
(3)“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①人们对二者关系认识的偏颇
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一讲“教学有法”,便J 咯守成法不变,教条主义、公式化; 一讲“教无定法”,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上的程式化和主观随意性即是这是偏见的突出表现。
②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并非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也非刻板教条。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理论武装,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同样,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得以实现,它决不能一蹦而就。离开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知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几条“死法”。因此说,“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 简述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并概括不同历史时期课程评价的特点。
【答案】(1)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
①主要内容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该阶段的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主要特点
该阶段评价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
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b.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
①主要内容
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b.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模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
②主要特点
a.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b.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c.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d.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4. 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案】(1)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自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现代性。这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现代性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我国教育现代性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自身解放的力量。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是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及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