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82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
【答案】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包括:
(1)德智启迪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反映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学习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语文历练功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都得有所凭借,课本或选文就是这个凭借。因此,语文历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
(3)语言积累功能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有着重视朗读、背诵的优良传统,其作用在于通过记忆背诵、积累语言、丰富语汇、掌握渊博的知识,以供日后的写作运用。
(4)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材不仅包括关十语文的知识,还含有丰富的社会、自然领域的白科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优秀的语言作品表达出来,显得更为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2. 简述我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史。
【答案】人们把漫漫几千年的语文教材发展史分为古代语文教材、现代语文教材和当代语文教材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最典型、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种。
①经史类教材
经史类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主要包括:
a.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
c.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经史类教材。
②文选类教材
a. 我国古代的文选类教材,以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和清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为典型代表。
b. 还包括宋代真德秀所编著的《文章正宗》、谢枯得所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姚鼎所编的《古文辞类篡》、孙洗所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③蒙学类教材
a. 影响最大的蒙学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
b.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后来经过发展又成为蒙学识字课本。
c. 还包括西汉史游所编的((急就篇》和南宋朱熹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等。
(2)现代语文教材
①1906年清政府曾编纂过一套小学国文教材,这是清朝末年唯一的一套由政府编制的教材。 ②1908年,商务印书馆正式编印出版中学的国文教材。
③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先后有一百多套语文教材问世,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材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当代语文教材
①1949年~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材;
②1955年~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材;
③1958年~1976年,曲折发展的语文教材;
④1977年~1992年,走向改革的语文教材;
⑤1992年~1999年,改革创新的语文教材;
⑥2000年至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材。
3. 简述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并概括不同历史时期课程评价的特点。
【答案】(1)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
①主要内容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该阶段的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主要特点
该阶段评价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b.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
①主要内容
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b.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模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
②主要特点
a.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b.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c.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d.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4. 如何理解科学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个核心理念及价值。
【答案】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变迁中,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不仅表征着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刻危机,而且意味着它在改造和重建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盛行,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1)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①语文课程知识小断系统化、逻辑化。即使一个子系统也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比如语文知识就被划分为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知识,等等。
②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被冠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名出现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如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期就提出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目标和要求。
(2)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①科学方法的含义
a. 一是指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原理,包括强调逻辑推理,注重事实验证;
b. 一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如实验、测量和计算,等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