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我国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学目的不明确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综合性很强。各阶段训练重点有别。但许多教师对各年级该怎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缺少统筹安排,没有训练计划,只是简单地按相关指导书的作文题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这类训练,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心中却没有很明确的目的。
(2)写作内容局限化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无新意。作文题命来命去,写人的总是“我最难忘的…”,写事的总是“…的一件事”等等这些命题,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直到小学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的得心应手。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批改标准主观化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有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评判者眼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在有些考试甚至竞赛的作文评阅中,有的教师干脆把文章篇幅的长短,书写的好坏当作评价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至于语句是否顺畅,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新颖,则很少顾及。这样就导致一些教师平时忽视写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学生竟也可以得高分。
2. 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两者是什么关系? 试设计一门微型语文校本课程。
【答案】(1)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程的关系
①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学科视野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而开发的有学校个性特色的语文课程。
②理论上讲校本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选修课中可以有校本课程,也可以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但从目前我国语文课程实际看,校本课程基本上是在选修课的范围内开设,而选修课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因而在讨论语文校本课程时不能不言及新课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
(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课型的建设和开发为例,具体开设以下四种课型:
①诗歌诵读课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诵读课是从第一学期起学习诗歌和开展诗歌诵读活动必须开设好的课程。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必须诵读好一百首诗歌(一天一首)。通过诵读课的开设,落实书册阅读,诵读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为下一步的解读活动奠定基石出。
②散文解读课
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科学理趣”的培养。解读,顾名思义是解释、阅读和阅读、讲解。它是借鉴语文常规教学中的,讲读课型而建立起来的书册阅读中的一种新课程。
③小说品读课
古典小说和文学评论,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人生真谛”的了解。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三口为品。品,是品味,品出滋味——人情世故的滋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品读小说的情节、形象、环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小说阅读,一品为“情”(人物的心情、心理特征); 二品为“性”(人物的性情、性格特征); 三品为“态”(世态炎凉、时代精神)等三品目标。
④戏剧赏读课
现代戏剧和古典戏曲,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艺术情趣”的感悟。赏读课可以分为,鉴赏和赏析两种课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试题中对,鉴赏和赏析的要求不尽一致,评判标准也不尽统一。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从体裁上看,戏剧融合了诗歌、散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形式。戏剧中的对白,就是小说中很好的人物描写、语言刻画; 戏剧中的旁白和独白,就是很好的叙事散文或抒J 隋散文; 戏剧中的唱词,还有什么诗歌比它更讲究声韵美、意境美、艺术美呢! 戏剧的确是综合艺术,阅读戏剧,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赏读,在诵读、解读、品读的基础上来鉴赏或赏析。
3. 什么叫“教学有法”? 什么叫“教无定法”? 请你谈谈“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答案】(1)“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
②教学自身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一般科学原理。
(2)“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点是不容许千篇一律,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的技能技巧。
(3)“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①人们对二者关系认识的偏颇
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一讲“教学有法”,便J 咯守
成法不变,教条主义、公式化; 一讲“教无定法”,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上的程式化和主观随意性即是这是偏见的突出表现。
②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并非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也非刻板教条。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理论武装,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同样,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得以实现,它决不能一蹦而就。离开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知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几条“死法”。因此说,“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 试就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某一理论基础,作一深入的学习,力求掌握基本原理。
【答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简要阐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的学习,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的内核。
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a.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小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b.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其特性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未来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