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10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5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1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27
一、名词解释
1. 存款准备金
【答案】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而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并受到一定的限制,流动性风险提高。
2. 巴塞尔协议
【答案】巴塞尔委员会为了防止银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危机,于1988年正式通过了《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其主要内容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资本的组成。银行资本组成应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等,核心资本由银行股本及从税后保留利润提取的公开储备组成。两部分之间应维持一定比例,即核心资本占银行全部资本的50%以上。
(2)标准化比率目标。国际大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比率应为8%, 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要占总资本的50%, —级资本比率不应低于4%。附属资本内普通贷款准备金不能高于风险资产的1.25%, 次级长期债务的金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
(3)风险加权的计算。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要评估银行资本是否充足,可以根据其广泛的相对风险,将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进行加权,制定出的风险加权比率。表内资产项目的风险分为从“无风险”剎“十足风险”四级,以0、20%、50%、100%给定风险权数。表内风险资产的计算公式为: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额×风险权数。表外资产项目的风
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表内相险按“信用换算系数”划分为从“无风险”到“十足风险”四级,以0、20%、50%、100%给定信用换算系数。表外风险资产的计算公式为:表外风险资产
始风险暴露法予以处理。
(4)过渡期和实施的安排。巴塞尔委员会做出一些过渡的安排,以保证在1992年之前成员国的银行提高资本比率并达到这个共同的最低标准。从巴塞尔协议到1992年底大约有4年半时间,
对性之资产的风险权数。此外,表外项目中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用现时风险暴露法和初
资本风险资产比率最低标准为7.25%, 资本中至少有一半应该是核心资本。在过渡期初衡量银行的资本状况时,核心资本的比例可包括附属资本成分。
二、简答题
3. 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
【答案】(1)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否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影响,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发生影响的“面纱论”,即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 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与“面纱论”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他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不握有足够的货币,或者不存在订货刺激亦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作用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2)现在占主流的是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它主要联系了潜在资源或可以利用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①只要经济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②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増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③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即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三个阶段可用图表示。
图 货币扩张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
图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 和B 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
A 是指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同组合阶段的界限。
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 是指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和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的起点。
B 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果没有达到,也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 水平与潜在GNP 水平之间
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 水平与潜在GNP 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増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 的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 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答案】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②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5. 试述在货币供应形成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
【答案】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不兑现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基本上是由银行创造的,在货币供应范围中,除了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短期证券以外,所有其他的货币形式,无不出自银行部门,如现金、存款、银行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等等。尤其是作为可以直接用于购买与支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