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生态

【答案】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般地,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的改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其次是加快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第三,完善社会

信用体系。第四,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第五,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2. 间接融资

【答案】间接金融是指资金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等中介机构,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直接投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单位的一种融资形式。利用中介机构融通资金,可以动员零星存款,减少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实现期限转化,同时通过资产多元化降低风险,但对中介机构更为依赖。这是传统的融资形式,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并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3. 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

【答案】(1)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否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影响,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发生影响的“面纱论”,即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 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与“面纱论”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他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不握有足够的货币,或者不存在订货刺激亦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作用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2)现在占主流的是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它主要联系了潜在资源或可以利用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①只要经济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

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②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増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③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即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三个阶段可用图表示。

图 货币扩张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

图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 和B 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

A 是指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同组合阶段的界限。

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 是指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和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的起点。

B 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果没有达到,也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 水平与潜在GNP 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 水平与潜在GNP 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増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 的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 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我国轻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为何要调整?

【答案】(1)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偾务契约,并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通常,企业债券筹资金额大,时间长,使用自由,安全性比股票高,可以比股票优先受偿。而企业债券市场就是发行或交易企业债券的场所,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

(2)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得到逐步的成熟,但流通市场的发展却一直被忽视。这主要表现在上市规模小,交易量少,品种少,绝大部分的企业债券发行结束后都没有上市挂牌交易。这与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是不相适应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①银行从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迫切要求中感受到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纷纷失效,教训之一是金融体系不能过于依赖银行。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比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更加垄断。2001年底银行贷款

余额占GDP 比重为77.19%, 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的比重为59.03%。垄断程度越高,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发行偾券是债务性资金筹集的一个良好替代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问题难于解决,银行信贷存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目前可供银行投资的债券品种规模都无法满足需求。

②发展债市是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的需要。债市正逐渐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资本市场需要多品种的繁荣发展的债市,形成对冲机制,防范风险,还可使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调整资本结构。

④居民的多样化投资及工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也要求债市扩大规模,由于缺乏债券,现在很多投资人委托理财,直接进入股市,常因风险过大而失败。

⑤统计显示,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中,利率性衍生品要占到95%,债券是最基本的利率产品,金融创新只能是发展债市。

(3)目前我国应该更好的发展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进而提高债券流动性,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这将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将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可以在发行制度层面上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约束机制。

②制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在债券评级方面,引进境外著名债券评级机构,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基本的评价基准。同时,制定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管理法规,建立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制度。

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分析能力,能増强对发行人的制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因此应大力培育那些资金运用原则与企业债券相适应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④积极发展债券基金。随着债券基金的设立和运作,使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上的结构搭配更加趋于合理。同时,设立债券基金有利于吸引资本向偾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并且有助于建立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

⑤加强企业债券市场业务创新。可以适当考虑长期企业债券的抵押融资问题,以提高期限较长的债券品种的吸引力。同时,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

⑥逐步放松发行利率限制。发行利率放开后,不同信用等级、不同流动性的企业债券会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增加信用良好公司发债的积极性。

5.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何?结合次贷危机说明金融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要求。其内容包括:突破传统的金融格局和金融政策,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变革。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创新的工具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适合不同投资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