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保险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同质化
【答案】金融同质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原先普遍推行的业务日益交叉,走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提供同质的或类似的产品与服务。它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各种管制的不满及其追求全面服务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满足顾客多样化的要求。金融同质化的途径有三种:①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公司的做法,互相渗入对方的营业领域;②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管制,向顾客提供原来只由竞争对手所经营的产品与服务;③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目前,金融同质化己成为美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共同现象。
2. 最后贷款者
【答案】最后贷款者是指能作为银行业的坚强后盾、并为其信贷活动提供最后支持的金融机构^最后贷款者一词,是巴奈霍特于1873年在其《伦巴街》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意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否则一些处于困境的银行会出现倒闭。
最后贷款者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当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支持,以防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导致支付链条中断以至引起金融恐慌甚或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2)为商业银行办理资金融通,使其在同业拆借方式之外,増加银行资金头寸短期调剂的渠道,提供最终保障;(3)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方式,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金融调控的意图。
最后贷款者的角色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二、简答题
3. 商业银行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答案】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主要针对利率的变动进行,方法有:
(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计净利息收入能否抵消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
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増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①保守型,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②主动型,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包括期限差额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E (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各处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期限搭配法又称风险免除法,是金融市场上消除利率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持有这样一组有价证券,使投资者在持有这组有价证券的时期内,在再投资率和证券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投资期满时实际获得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设计时的预期收益率。即如果这组证券的期限等于持有期,则此组证券就消除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即令部分存款及资产的期限相等,则此部分资产负债表消除了利率风险,从而可
以固定住某一特定的资产负债的利差。比如,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放款,若期限为4年,则银行可发行4年期贴水大额定期存单[中间无利息支付)。这样,这部分资产和负债就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为银行管理者进行其他决策创造了方便条件。
此外,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还包括期权交易法、金融期货交易法和利率调换法等。
4.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
【答案】(1)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资金收付或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的业务。该种业务是由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衍生而来,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间业务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①结算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自然延伸,是连接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纽带。由于交易双方的货币收支,绝大部分是通过双方支票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划拨来完成的,所以结算业务很重要。
②代理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较好的信誉及资金实力,为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提供的债权实现、债务清偿、资信保证、买卖、保管、财务管理、资金融通、会计服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③信息咨询类业务。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各种有偿信息等方面的业务。
其他中间业务。即除上述中间业务以外的其他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根据各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受商业银行法律保护的信托类业务、租赁业务、保险自营业务等。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从广义上看,它包括中间业务,也包括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狭义上讲就仅指后一类,即这类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是与表内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关系十分密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所以也称之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它的最大特点是收益较大、风险也较大。
常见的表外业务主要有:
①贷款承诺。贷款承诺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做出承诺,保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的条件,随时应客户的要求提供贷款。
②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信用保证书,保证了备用信用证持有人对第三方依据合同所做出的承诺。
③贷款销售。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转让给第三方的业务。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有金融期权、金融期货、互换、远期等。
(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联系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都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它们都是表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