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保险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 )
【答案】自动转账服务账户指存款可以在两种不同账户之间按照约定自动转换的存款账户。在支票账户不付息、储蓄账户不转账规定下,存款人在银行同时开立储蓄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存款人的存款存入储蓄存款账户,支票账户的存款始终保持1美元。当银行收到存款人需要支付的命令时,便把相应数额的款项从存款人储蓄账户转到支票账户上用于转账,而不必事先再打电话。同样,当存款人进一笔款项时,银行先汇入其支票账户,然后马上转入其储蓄账户,存款人也不必另外提出要求。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始终保持在储蓄账户上以获得利息,支票账户上所列的数字反映的是实际转账发生额,余额则始终为1美元。这种自动转账服务账户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商业银行为争取存款,在电话转账服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増强了存款机构的竞争力。
2.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
【答案】指在一国国内单独设立一家中央银行,行使职能,领导并监督全国金融机构及市场的制度,它也可根据情况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此类中央银行制。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同人级中央银行机构,地方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利。根据规定,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分别行使职权。实行这种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有美国和德国等。
二、简答题
3. 试用利率决定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増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答案】利率决定理论是研究如何决定利率,什么因素影响利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储蓄,资金的需求来自于投资,从而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得到了均衡的利率和投资量、储蓄量。
由此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储蓄增加,因此,利率下降。但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如股票、债券)上升,企业投资增加,从而利率下降。
(2)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物因素。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又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前二者与收入成正比,后者与利率成反比。这样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利率。
根据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下面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①流动性效应: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②实际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增加了居民的财富,因此会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扩大,收入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增大,从而使利率上升。③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价格上升,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使利率上升。④预期通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人们形成物价持续上升的预期,使利率上升。因而,在上述各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和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因此,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利率是在可贷资金的供求相等时决定。
由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货币供给增加,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
综上所述,从三种利率决定理论来分析,货币供给增加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4. 再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何局限性?
【答案】(1)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时所用的贴现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2)再贴现率可以通过借款成本和告示效应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影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筹资的成本,从而改变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就是不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愿望,这就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足额准备金的持有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同时,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提高对企业放款的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需求,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反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另外,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例如,当经济过热时,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实际上向公众宣布将进行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在公众中形成物价下跌预期,从而使经济增速下降。此外,银行还可以对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再贴现率进行规定来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
(3)总的来说,再贴现政策作用温和,既可调节总量,又可调节结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
限性。
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对是否申请再贴现有选择权。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资,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
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很热的时候,再高的再贴现率也难以抑制经济;同样当经济不振时,再低的再贴现率也不会促进银行贷款的。
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5. 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情况形成的机制如何。
(1)如果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増长。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其危害表现在: ①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衰退。 ③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④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论述题
6. 促使金融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飞快发展对金融业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突破原有的模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具体地说:
(1)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金融业只能依靠不断的创新才能维持和扩展生存空间。
(2)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莫测,金融业需要新的投资工具来规避风险。
(3)技术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进步,为金融信息化、电子化提供了便利。
(4)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促使新业务新工具出现以逃避严格的金融管制。
7. 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答案】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巅峰,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说就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是货币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 M 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 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 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